十三五”时期,县林业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紧扣生态立县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主要任务,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突出生态扶贫、管护森林资源、发展林特产业,深化林业改革和推广林业科技,充分发挥林业绿、富、美、康的功能,全力建设绿色竹山。
加快全域绿化
建好山环水绕城市
以发展生态林业为根本,实施“八绿”工程,扎实推进国土绿化。依托绿满荆楚行动、精准灭荒造林、长江大保护等重大林业工程推进全域绿化,着力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创新造林方式方法,推行专业队施工,实行林下套种,春秋冬三季造林等办法,造林质量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6.19万亩,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果31.55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5.1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2.9万亩、造林补贴项目造林2.2万亩、国有林场森林抚育2.9万亩。全县完成绿满荆楚造林8.9万亩、精准灭荒造林6.38万亩。2019年,我县完成精准灭荒造林4.43万亩、合格4.02万亩,合格率90.7%,是全省6个灭荒面积在4万亩以上的县之一。
高标准规划堵河两岸造林绿化、高档次施工,不断推进堵河两岸造林绿化提档升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5+1”行动绿色工程,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竹山。围绕民生领域大力实施校园、公园、游憩园、工业园等园区绿化。
加强森林管护
守好青山绿水阵地
多年来,始终把森林管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放在绿色发展的首要位置,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坚守林地、湿地、林木、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红线。全县354.49万亩公益林、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其中174.49万亩公益林纳入生态补偿、184.86万亩天然林纳入停伐管护,累计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55.7万亩、中幼林抚育12万亩。
630多株古树名木实行建立档案,挂牌保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自然保护地预案编制并报市审核。圆满完成了12家野生动物养殖企业(户)退出处置。
深化林业改革
用好深山老林资源
五年来,我县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放管服”改革,激发林业活力和潜力,国有林场改革顺利通过了国家检查,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县累计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面积51.7万亩,流转金额12925万元,全县168.3万亩生态公益林、20万亩人工商品林纳入森林保险,培育林产企业48家,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林业专业合作社300多家。
今年,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县鑫森林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林业领域具有投资性质的国有资产经营和投资主体。
发挥行业优势
做好山绿民富文章
五年来,我县累计选聘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7015人,发放各种林业补贴资金6605.28万元。今年,从建档贫困户或边缘户中选聘5000名植树造林员,从事栽竹护竹公益性岗位,人均栽竹2亩,平均每个植树造林员可获得4000元劳务收入。2020年,全县植竹造林员建成竹产业基地10000亩、核心示范基地5000亩。
按照生态优先、产业至上、民本取向、增绿富民的理念,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着力培植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产业大户,发展茶叶、肚倍、核桃、竹子、耳菇林、中药材、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重点林特产业。截止目前,全县林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79.3万亩、林产企业48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93家,“竹山肚倍”创建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珍源”牌肚倍系列加工产品、“圣水” 绿茶被授予湖北省著名商标。
“十三五”期间,全县林地面积由432.13万亩增长到442.76万亩,净增10.63万亩;活立木蓄积总量由1170万立方米增长到1477万立方米,净增3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8.3%提高到62.87%,增长4.48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由十二五期未的14.4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3亿元,2020年预计为27.8亿元,林业产业正逐步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五年来,我县创建国家森林乡村7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绿色示范村58个,成功创建为省森林城市,2018年县林业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绿满荆楚先进单位”。太和梅花谷获2019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九华山林场、圣水湖森林康养基地进入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名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十四五”已扬帆起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县林业部门将抢抓新机遇、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森林、自然、生态的需求、紧握高质量发展巨笔,书写生态强县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