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北,群山逶迤。镶嵌在万山丛中的双台村,是双台乡人口最密集的村。全村450多户1500多人,在沐浴扶贫政策的阳光中,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巨变。
过去的羊肠小道,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通组、通院、通户。
过去,人畜长期缺水,或饮用浑浊的沟水、井水,现在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
过去,多数人靠外出务工挣钱,现在凭借扶贫产业,在家门口也有可观的收入。
过去,因贫上不起学、治不起病、老无所养。现在,扶贫干部把助学、医保、养老政策送到村民家中、递到村民手上。
政策要干部落实,工作要干部务实。双台村群众在经历由贫穷到富裕的嬗变中,最难忘的人,是长期为他们奔波、操劳的村支书余守华。
余守华今年刚满半百,任村干部已27年,是土生土长的双台村人。2014年,双台村支部党员大会上,他当选为支部书记。余守华的工作岗位,由副职转为正职,他不仅感到了担子的沉重,更感到了全村父老乡亲对他的希望。如何把巨大的压力变为动力?余守华不断地告诫自己:务实!务实!再务实!
抓党建固本强基
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余守华,深深懂得发挥村党支部堡垒作用的重要性。为此,他把村党组织建设工作,始终放在重中之重。
针对双台村党组织工作实际,余守华一方面强化村党员干部政治学习,通过组织支部主题党日、党员民主生活会等活动,让大家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章谈体会,对照党章找差距,把开展党员思想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另一方面,对无职党员和干部党员,分别建立联系村民制度,要求对各联系对象,经常沟通思想、宣传政策、了解诉求、解决疑难。实践证明,抓好党建工作,是密切联系群众、融洽干群关系、化解基层矛盾的最有效途径。党建工作的开展,为双台村实施脱贫致富规划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抓产业兴村富民
余守华在抓好基层组织工作的同时,通过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全力实施兴村富民规划。他根据双台村地域实际,因地制宜,制订了“高山虎杖低山茶、黄泥核桃套中药、沙土兴办食用菌、加工竹笋办工厂”的产业富民目标。
几年来,双台村先后建成虎杖种苗基地200亩,发展茶叶147亩,核桃园套种牡丹、芍药350亩,并建成10万棒食用菌基地。
双台村有山竹35000亩,竹笋资源十分丰富。余守华利用这一有利资源优势,兴建了竹笋加工车间、竹笋冻库储藏库。通过精加工、使竹笋产品提质增效。
为了使致富产业健康发展,并适应市场运营,余守华带领村支两委,牵头成立了凤来栖竹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开发以竹笋、食用菌为主的山野菜加工项目,并对双台村山野菜品牌进行注册,为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如今,双台村户户有致富项目,人人有创收岗位。
抓基建造福一方
双台村地处高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长期以来,交通、饮水困难,是困绕村民生活的顽疾。
针对双台村这一现状,余守华紧紧依靠党的扶贫攻坚政策,积极争取县、乡领导支持,2015年以来,共争取扶贫资金300余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1公里、入户公路2.4公里;兴建了4座标准化水厂,仅铺设饮水管道就达7公里。现在,双台村不仅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户户通,而且水泥公路也实现了通组、到院、入户。
同时,余守华率村支两委多方筹资,建起了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安幼养老中心,完善了村民健身活动场所,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抓民生扶贫济困
人们评判干部,往往用“德能勤绩”四项标准来衡量,而“德”居首位。余守华的“德”,不仅体现在他天性善良的一面,更体现在他党性为民的一面。在双台村数百户人家中,哪一家当前有啥困难、哪一家可能会面临啥困难,余守华一清二楚。
7组村民陈安洲,在外流浪15年后,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双台村,他已身无分文。村里许多年轻人,与他相见不相识。但他的户口在双台村,他仍是村里人。余守华说,村里人就是自己人。余守华为他争取安置房,帮他安排食用菌生产岗位,又私人为陈安洲担保贷款25000元发展致富产业,直到陈安洲父女彻底脱贫。如今,陈安洲每年仅扶贫产业,就可收入1万多元。
5组村民罗克玉,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差,余守华通过光伏岗位,每年让罗克玉获得4000多元光伏补助。同时,余守华让罗克玉参与食用菌生产,仅此一项,每年又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
5组村民徐学义,常年带着妻儿在外务工,家里只剩80多岁的老母亲留守。余守华放心不下这位留守老人,即便再忙,总要抽空探望,了解老人生活所需、过问老人健康情况,发现老人身体不适,他及时安排请医、送药。
在双台村,还有陈定祥、胡龙云、黄龙清、王云中……他们都是余守华时刻放在心上的人。这些人中,不是有特殊困难,就是体弱多病,余守华总会出现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来,余守华率村支两委,勤政为民,带领双台村群众从贫穷走向富裕。2020年,双台村不仅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而且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多元,是余守华上任之初的3倍。双台村先后被县、乡授予先进村党支部、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余守华连续3年获得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