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21年05月19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接续振兴再谱新篇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查看次数:次  
  竹山是全省2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17个乡镇244个行政村(社区)47万人。2013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万户14.9万人,省定重点贫困村61个,贫困发生率36%,比全省贫困发生率14.7%高21.3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以来,竹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五个一批”措施,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顺利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国家和湖北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我县16人、8家单位分别荣获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上下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信心和决心。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截至2020年6月,全县61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减贫56680户15955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020年4月,省政府正式宣布竹山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都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85元增加到2020年的11343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累计整合资金70余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000多个,危房改造3.2万户,茶叶、食用菌等扶贫产业覆盖贫困户13.9万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所有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邮路,新改建一批旅游路、生产路,农网供电可靠率、安全饮水率、贫困村通宽带率全部达到100%,4万多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贫困人口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持续提高。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慢性病不出县,小病拖、大病扛现象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改观。农村综合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充分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
  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农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脱贫攻坚不仅使贫困村、贫困人口受益,而且带动了整个农村的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明显变化。通过开发式扶贫,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增强技能、发展产业、稳定就业,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深入实施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过去一些贫困群众“揣着手等”、“背着手看”,现在“甩开手干”、比学赶超。贫困群众生活好了,信心更足了,笑脸更多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基层基础更加巩固。通过抓党建促脱贫和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干部能力明显提高。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攻坚克难中快速成长。扶贫干部用心用情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抗洪救灾中,农村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所有驻村工作队就地转化为防“疫”队、战“疫”队、抗洪队,统筹推进战役战洪战贫,为全面取得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奠定乡村振兴坚实基础。脱贫攻坚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乡村治理的成功方式和有效途径,包括以扶贫工作为统领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建档立卡、精准施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资源要素供给,强化实绩考核制度等,这些都可以在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一是做好体制衔接,优化工作体系。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按照“主责、主管、主抓”要求,全面落实行业部门工作责任,形成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工作体系;继续实施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体系,分类施策、因村选派的精准帮扶体系,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
  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助推产业升级。严格落实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确保投入力度不减。狠抓产业就业,筑牢群众增收致富根基。把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系统化推进“1115”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一产抓融合、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扶贫作坊等农业市场主体,大力推进以茶叶、食用菌、生猪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快全产业链开发,拓展群众增收空间。
  持续加大劳务外输力度,积极实施“工业满园”工程,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扩大群众就业渠道。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动态保障清零。进一步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调整优化完善教育、医疗、兜底、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守牢脱贫不返贫底线。以家庭为单位,紧盯重点对象,全面摸排低收入群体成因和脱贫不稳定状况,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对监测对象综合运用防贫保险、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低保救助、特困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手段,及时跟进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动态管理、季度清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四是实行多规合一,打造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统一、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把易迁成果巩固作为脱贫成果巩固的重要内容,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安置区社会管理,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坚持乡村的全面振兴和乡村全覆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培育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不断补齐边远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五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认真组织开展乡镇、村换届工作,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村支部书记,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继续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持续开展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管好用好扶贫资产,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革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