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国共产党竹山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竹山县委、竹山县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竹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县将坚持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项目兴县、开放活县,加快建设“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竹山贡献。
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实施意见》,本报将《实施意见》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项目兴县、开放活县,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宜居宜业城镇、全域美丽乡村,努力在绿色发展、全域振兴上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同类县市前列,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定位
锚定“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定位,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基底,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以产城融合为载体,以共建共享为目的,着力建设“竹房神保”组团先行区、绿色产业聚集区、文旅康养示范区、精神文明引领区。
奋斗目标
到2025年,全县实现经济倍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全县“四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主体实现倍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亿元,地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2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县域经济考核排名进入全省三类县(市、区)第一方阵。
——“一核两带三区”成势见效。核心城区引领带动能力增强,竹房城镇带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堵河旅游带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应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全产业链应用,建成“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绿色转型走在前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成为富民强县重要支撑,生态宜居成为竹山最大特色,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县域治理能力增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法治竹山建设持续深化,人民生活更有保障,公共服务效能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到2035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建成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大美竹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产业强县 夯实县域经济底盘
坚持产业第一、企业至上,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构建“5+6513”发展格局,做强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
壮大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坚持创新驱动、全链条发展,培育壮大“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园区,招引壮大全产业链企业,培育以卫浴汽配为主的百亿级轻工产业集群。加大绿松石企业、商户整合力度,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培育百亿级绿松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培育以茶叶、生猪、食用菌为主的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争取实施抽水蓄能项目,服务潘口、龙背湾、小漩等水电企业发展,规范光伏电站运营,实施生物质发电项目,培育以水电为主的百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开发核心旅游产品,实施森林康养、医养结合、旅游度假等项目,培育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百亿级文旅康养产业集群。
培育“6513”企业梯队。坚持招商企业、本土企业一体培育,招商引资、引才引单一体推进,培育“6513”企业梯队,引领带动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湖北松吉机车制造公司、绿松石集团公司、竹山茶叶集团公司、竹山东方希望畜牧公司、官渡河水电开发公司(抽水蓄能)、湖北巨科铜业公司等6个10亿元以上领军企业,50个亿元以上骨干企业,100个规上工业企业,300个“四上”企业。统筹“育大”和“强小”,以政府有为促进市场更加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激励车间作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办企业,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支持企业参加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实施竹山经济开发区规划修编,规范建设宝丰汽配卫浴产业园,规划建设城北产业园区。加快通济沟、鱼岭、宝丰等产业园设施配套,完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消防、厂房、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园区食宿、培训、购物、就医、娱乐等服务设施,引进投融资、审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服务机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实施“雪亮工程”、5G信号覆盖、污水处理在线监测等,打造平安智慧园区。坚持“亩产论英雄”,推进园区低效用地再开发,提升产业园区投资强度、经济密度,建设200亿级创新型园区。
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培育壮大一批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购买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推行精准计量和标准化工作。建设卫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政府融资担保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完善科研评价、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科研诚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省级创新型县。
坚持城乡融合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省市区域产业发展布局,深度对接政策,借势借力发展。按照“一核两带三区”发展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做优县城。围绕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目标,推动核心城区扩规提质、功能提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化规划执行,潘口、上庸集镇纳入城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进城区拓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北新区,推进大石沟、牛占沟片区开发,布局产业园区、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承接主城区功能疏解。实施城市更新,科学布局、统筹推进水电路网等设施建设,加快西关、北大街等片区开发,实施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道路通畅、绿化增密,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坚决守住不新增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底线。提升承载能力,建设工业园区、繁荣商圈,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以产业促就业。按照“政府主导、需求导向、急用先建、社会投资、逐步完善”原则,推动大数据在城市管理各领域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管理城市。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限制,条件成熟的乡依法规范有序推进乡改镇,到202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8%,打造山区新型城镇化标杆样板。
做强三区。根据各地产业基础、发展潜力,明确主攻方向、发展路径,以培植典型引领全域发展,以局部突破促推协同并进,夯实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做强产城融合区。文峰至擂鼓竹房城镇带乡镇,以346国道为主轴,布局卫浴汽配、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园区,推动区域交通干线提升、乡村道路联结、产业联动发展、环境全域整治、服务共建共享,建设庸派特色村镇带,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全面提升城镇带建设水平,建设“竹房神保”城乡融合组团先行区。
做强生态旅游区。上庸、深河、官渡、柳林等生态文化旅游带乡镇,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度开发核心景区、森林康养,沿242国道布局观光项目、特色农家,开发旅游商品,讲好文化故事,构建“多点支撑、一轴串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格局,对接融入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竹山全域旅游“桥头堡”,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通道。
做强高效农业区。秦古、得胜、大庙、竹坪和双台、楼台西(北)部乡镇,发挥茶叶、食用菌等农业产业优势,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推动基地与道路配套、农机与农艺集成、农业与旅游结合,提升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培植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
振兴全域。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设施配套完善、城乡整洁宜居、社会和谐有序,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帮扶力度,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实施易迁后扶“五基”工程,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深化拓展消费帮扶。争取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项目支持。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系统化推进“一主两大四特”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打造茶叶、生猪、食用菌、竹产业、粮油产业链。落实重点农业产业链长制,推动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补齐原料缺少、企业缺乏、品牌缺大的短板。实施农业企业“1135”培育工程,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农业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60%。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模式,每个重点农业产业打造一个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美丽县城,按照3A级景区标准建设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坚持“多规合一”,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镇、中心村聚集。实施“擦亮小城镇”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持续推动农村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建房规划管理,全域建设庸派民居。坚持把农村当景区建、当城市管,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基础设施建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生态立县 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把生态环保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进碧水、蓝天、青山、净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十年禁渔”令,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加强河流岸线管理与用途管制。开展露天焚烧秸杆和垃圾联动执法,做好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扬尘污染,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持续改善。扎实开展“绿满竹山”行动,推动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全面落实林长制,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加强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物有机肥企业,推进农作物废料综合利用。做好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持续巩固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成果。
推动“两山”实践创新。抢抓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机遇,谋划争取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灾害防治项目。加快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项目,科学开发林产品、水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实施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区域联合,推动全域景区布局、景观廊道串联、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九华山、梅花谷森林康养基地和圣水湖旅游度假区、南门医养结合体、“海川·颐园”医养结合等项目建设,谋划推动白玉垭、大百川、沧浪山森林康养项目建设。加强与健康养老企业合作,打造全国宜居康养重要基地。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严格选资择商,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落户。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扎实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园区、绿色建筑和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倡导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全面落实“光盘行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试点建设和低碳村镇创建。
坚持开放活县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建设立体交通网。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设施“增密、互通、提质”。建成女娲山通用机场,争取合康高铁建设,进入高铁和航空时代。服务推动十巫高速溢水至镇坪段建设,形成“一纵一横”高速路网。加快县城出口路、绕城路、环线路、支线路改造提升,构建“内循环、放射状”城区交通网络。巩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成果,延伸拓展一级路建设,加快集镇二通道建设,实现60%以上乡镇通一级路目标。按照生态旅游路标准争取改造升级国省道,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争取引江补汉等重大水利项目,科学布局、规范建设渡口码头,完善水陆联运体系。按照供应链物流、快递和电商物流、“互联网+货运物流”等模式,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宝丰、秦古、得胜、双台、官渡等乡镇商贸中心。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运行机制,有序推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消化处置,深化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方式改革。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推进县属国有企业绩效考核、薪酬制度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县属国有企业。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省市部署依法推动权力下放乡镇,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窗口服务群众。
提高开放水平。培育壮大卫浴、绿松石、茶叶、食用菌、服装服饰等外贸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经济外向度。发挥产业园区、产城综合体等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承接产业链关键项目转移。到2025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20万美元,外贸出口突破14亿元人民币。加强与十堰及周边产业园区协作,建设配套产业链项目,发展“飞地经济”。深化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加强与襄州区结对协作。
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最大优势、最好政策,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园区项目推行容缺办理、超时默认、首问负责、帮办代办、先建后验等制度。依法依规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落实县级领导“三重一联”、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官”、“局长进大厅”、“科技特派员”制度,扎实开展“双千”工作,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企业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收集、处置、反馈机制,切实减轻企业、基层和群众负担。发挥优化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平台、“店小二”专线和县非公企业投诉服务中心作用,及时交办、快速处置涉企问题。
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兴县,以大项目推促大发展。“十四五”期间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以上。实施南山西关片区开发、卓尔集团竹山系列开发(竹山客厅、绿松石小镇等)、东方希望“1+N+5”产业链、绿松石产业开发、鱼岭片区产城融合、城北新区开发、宝丰汽配卫浴产业园、龙背湾140千瓦抽水蓄能、女娲山通用机场暨临空产业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洪大路、环库路、城关至双台一级路、潘口至擂鼓一级路等)、5G网络暨大数据建设、铌稀土开发、引江补汉等重大项目。坚持周调度、月督办、季通报、年考核机制,快速推动规划项目实施。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到2025年民间投资达450亿元以上,占总投资60%以上。坚持热情接待、科学论证、集体决策、全程服务,大力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每年引进1个投资30亿元以上或3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坚持服务和管理并举、引入和引导并重、环境和机制共创,加强事前介入、后续跟踪,从签约到投产、运营,全过程服务,指导企业按约履责、进规纳限、依法纳税。
坚持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回乡就业创业。开发用好公益性岗位。建立覆盖全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规范农村安幼养老服务中心管理,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处养老服务设施。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
加快建设健康竹山。加快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创新医防协同、平战结合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疾控职责,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成县传染病救治中心。实施县医院扩规提能和中医院中医康养、妇幼保健院特色专科建设,积极发展远程医疗,规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中药材、健康养老、食疗养生等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调度保障体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统筹布局基础教育资源,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整合建设城区幼儿园,完成竹山二中、县特校迁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创新职教集团管理机制,授予更多用人自主权,推进与高校合作联办产业学院,拓展专业设置,加强政企校对接,解决用工难与就业难矛盾。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网上剧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度挖掘上庸文化、女娲文化、红色文化、十星文化,打响竹山地域文化品牌。实施“双活化”工程,建设施洋、张振武、许明清烈士纪念设施和南部中原突围绿池子会议旧址、擂鼓政治生活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文体广场、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坚持依法治县 统筹发展和安全
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三个责任”,严守“三个必须”,落实“六项制度”。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实施安全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强县乡村应急响应平台和指挥体系,提升综合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入开展“三查三保”“四大四包”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群众诉求收集、处置机制,加快实现“最多访一次”。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加强治安管控,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化推进法治竹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落实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宪法宣誓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法等制度。强化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强乡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按照“党建+网格”模式,强化基层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实施村党组织“红色头雁”计划,推进村级(社区)事务阳光工程。完善党员干部职工下沉社区常态化制度化机制。持续深化“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行“微视频”建设,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应用,加强“一村(社区)一警一法律顾问”建设,创建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县。
坚持党的领导 加快组织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动解决重大事项、疑难问题,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按照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要求,细化分解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县直部门要全力拼抢项目,强化工作协同,形成强大合力。乡镇要细化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强化高质量发展考核,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政策,策划争取重大项目支持。推动“两个比照”政策落实。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民生项目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设立主导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全产业链发展。发挥政府融资担保撬动作用,支持重点企业融资发展。探索采取市场化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
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学经济、学工业、学产业的意识,做行家里手和专家型干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负责人变“守摊型”为“开拓型”。增加县人才发展专项基金,落实“武当人才卡”制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采取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加快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传帮带机制,培育产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工匠”。
强化执行落实。坚持谋定后动、谋定快动,进一步提高工作站位、提高工作标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以“拼、抢、实”的作风,形成主动作为、勇于担当、马上落实的浓厚氛围。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全力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严查快处不担当、不作为的人和事。完善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树立“干部埋头干事、进步组织关心”的鲜明导向,激励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苦干实干、比拼赶超,在建设“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中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3上一篇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倍增先行区 绿色发展示范县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4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