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二版)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投资、消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倍增能力有待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治理还有短板,干部思想、理念和知识储备还有差距,等等。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差距也是潜力。只要我们勇于直面问题、攻克难关,善于把握大势、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新征程上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的总体工作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项目兴县、开放活县,深入实施“做优县城、做强三区、振兴全域”区域发展布局,全面建成“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竹山新篇章。
总体发展定位:围绕“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定位,建成“竹房神保”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绿色产业聚集区、文旅康养示范区、精神文明引领区。
总体奋斗目标:到2026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倍增,跻身全省同类县市第一方阵。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成势见效,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建成省级创新型县。城乡融合发展得到新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三区”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六镇同城”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8%。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新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达标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0%,“两山”实践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创成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改革开放水平得到新提升,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外贸出口和直接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以上,共同富裕基础更加坚实。县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平安竹山、法治竹山建设取得新成效,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各类风险隐患可防可控。
总体区域布局:做优县城,按照国家4A级景区创建标准,做优县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建设好“城”、培育好“市”、繁荣好“业”、塑造好“景”,打造全县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做强三区,立足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做强中部产城融合区、南部生态旅游区、西(北)部高效农业区,打造全县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振兴全域,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发展全局,各乡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竞相发展,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打造全县高质量发展支撑点。
总体产业布局:构建“56513”产业发展格局,壮大卫浴汽配电子轻工业、茶叶生猪食用菌农产品加工业、绿松石产业、水电光伏清洁能源产业、文旅康养产业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6家10亿元以上领军企业、50家亿元骨干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四上”企业,实现主板上市企业零突破。
总体发展路径:坚持生态立县。把绿色生态作为基础前提和最大优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两山”实践创新,让绿色成为竹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坚持产业强县。始终把产业作为富民强县之本,毫不动摇优先发展制造业,聚焦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竹山高质量发展硬底盘。坚持项目兴县。强化项目为王、投资至上理念,聚焦“两新一重”和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筑牢竹山高质量发展强支撑。坚持开放活县。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打破区位决定论、交通瓶颈论、资源制约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强化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出口,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同志们,只有拼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竹山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高质量的实力竹山。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兴竹山兴,产业强竹山强。我们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坚定不移兴产业、育企业、强工业,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按照“链长+链主+联盟”模式,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制定完善产业链条图谱,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聚焦百亿级轻工产业集群,以卫浴汽配和新能源、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产业链“卡脖子”环节,依托宝丰卫浴汽配产业园,打造中西部卫浴产业之都。深化与东风公司合作,携手打造“东风县”。聚焦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农业重点产业链长制,建成竹茶集团产业园,引进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完成东方希望“1+N+5”生猪产业链布局,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聚焦百亿级绿松石产业,加强资源整合和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做强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打造名副其实的国际绿松石之都。聚焦百亿级清洁能源产业,全力推动抽水蓄能项目实施,积极争取引江补汉工程,扩大水电产业优势,适度发展光伏产业,打造全省清洁能源大县。聚焦百亿级文旅康养产业,坚持全域旅游方向,打通洪大路对接神农架、十巫高速南段对接重庆,加快康养基地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文旅康养示范区。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做大做强做优县属国有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成立股份制集团公司,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规模企业。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迁企业、创办实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让更多实力企业在竹山开花结果。研究支持园区工业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鼓励车间作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打造竹山高质量发展“中流砥柱”。
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加快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推进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布局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县城和乡镇集镇5G全覆盖。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和场景开发,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融合应用,把数字转化为生产力。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旅游等,让城镇更聪明、服务更便民、治理更高效。
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引才、留才、用才主体,实施“百企千万”技改工程,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加快建设质量强县,鼓励支持企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县级孵化平台提等升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选派“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建成省级创新型县,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更高标准的宜居竹山。城乡融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要顺应大势,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建设宜居宜业宜旅县城。发挥县城在全县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县域创新创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人,突出规划引领,建成绕城一级路和城北开发区,加快鱼岭片区产城融合发展,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发展新空间。盘活国际绿松石城、南门多业态产业园、上庸茶城、旺恒国际商贸城、卓尔·竹山客厅等城市综合体,打造夜经济载体,丰富商贸业态,繁荣城区经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西关、南门、桥东、大石沟等片区开发,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深化“两违”治理,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推动“三区”协同发展。坚持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施策,支持竹房城镇带沿线7个乡镇,依托通济沟工业园、鱼岭工业园、溢水农产品加工园、宝丰卫浴汽配产业园、卓尔·绿松石小镇等,引导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土地向集约和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做强产城融合区,建成“竹房神保”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支持南部4个乡镇推进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构建“多点支撑、一轴串联”文旅康养产业格局,做强生态旅游区,打造武当山至神农架旅游链接黄金廊道。支持西(北)部6个乡镇发挥茶叶、食用菌等农业产业优势,做强高效农业区,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带动农民增收上走在前列、建成示范。支持各乡镇立足实际,建设区域中心镇、边贸口子镇、特色小镇,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加快推进“六镇同城”。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思路,推进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上庸同城化发展。坚持规划同编,严守生态环境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编制完善同城化规划体系。坚持产业同链,推动卫浴汽配、农产品加工、绿松石等重点产业链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做强产业集群。坚持设施同网,完善交通、物流、信息、环保、水电气基础设施,打造区域“15分钟经济圈”。坚持服务同享,健全完善就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共享。坚持管理同策,比照城区管理模式,推动六镇城管一体化,健全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处置等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织密综合交通网,建成十巫高速南段、女娲山通用机场,积极争取合康高铁过境竹山,进入高铁和航空时代。加快乡镇二通道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全县一级路总里程达到120公里,实现80%以上行政村通公交。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实施堵河干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服务十堰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升供电保障水平,提高中低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推进城区和竹房城镇带沿线乡镇天然气利用全覆盖。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更高起点的富裕竹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域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5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精准落实保障措施,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让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更加坚实。用好定点帮扶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引导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脱贫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加强政策激励,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奋发进取,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以茶叶、生猪、食用菌等为主的五大农业产业链建设,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探索建立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推广使用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群众增收新空间。
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村庄规划五年行动,高标准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国家3A级景区创建标准,坚持依山就势、随湾就片,不搞大拆大建、大挖大填,统筹推进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农耕传承类村庄差异化发展。深入实施“擦亮小城镇”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村道路畅通、乡村清洁能源、数字乡村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坚定不移全域推广庸派民居风格,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更高颜值的美丽竹山。生态是竹山最大优势,绿色是竹山最美底色。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国土绿化、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域推行河湖长制和林长制,落实“十年禁渔”令,加强堵河源、九女峰、圣水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生态建设和监管,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