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5版)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进历程蹄疾步稳,五年的发展成就精彩纷呈。我们一路风雨兼程、高歌猛进,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积极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打底奠基、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和衷共济、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向驻竹部队、驻竹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竹山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推动竹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必须始终坚持产业优先,坚定不移聚焦茶叶、卫浴汽配、绿松石等主导产业,全力以赴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切实夯实县域经济底盘;必须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排座次,持之以恒争项目、抢进度、扩投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必须始终坚持务实笃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担当新的历史使命,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坚持和大力弘扬。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城乡建设管理还有明显不足,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有待加快;民生领域短板弱项还较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政府治理能力还需持续提高,部分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表态快、落实慢,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阶段,也是竹山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重大战略;省委启动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百”战略[14],并把竹山纳入“竹房神保”城乡融合发展组团[15]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委提出“倍增在县域”,强调“主攻工业、做强园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走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之路,这些都将为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特别是县十五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总体工作思路,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廓清了思路、明晰了路径,营造了比拼赶超、跨越发展的强大气场。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只要我们把准发展大势,保持战略定力,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就一定能够开创竹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和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项目兴县、开放活县,深入推进“做优县城、做强三区、振兴全域”区域发展布局和“56513”产业发展布局,全面建成“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竹山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围绕“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定位,建成“竹房神保”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绿色产业聚集区、文旅康养示范区、精神文明引领区。到2026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倍增,跻身全省同类县市第一方阵。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年均增长11%以上。
——主要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一)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县城扩容提质工程。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县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精准定位,高标准规划,全力建设城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园区,通过沿北环路扩展城市功能空间,对接拓展老城区功能,以生态营城理念推动城市发展,带动城北区域由农业型向现代工业和生态服务型转变,疏解老城功能和人口,促进核心城区快速发展。加快建设鱼岭片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西关、桥东、大石沟等片区开发,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刷新城市颜值、提升城市品位,积极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之城。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实施“六镇同城”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同编、产业同链、设施同网、服务同享、管理同策”,加快推进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上庸同城化发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8%。支持竹房城镇带沿线文峰至擂鼓7个乡镇,立足产业基础、人口规模优势,合理布局、一体推动卫浴汽配、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做强中部产城融合区。支持上庸、深河、官渡、柳林等乡镇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生态优势,建设武当山-堵河-神农架黄金旅游廊道,做强南部生态旅游区。支持秦古、得胜、大庙、竹坪和双台、楼台等乡镇发挥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提升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做强西(北)部高效农业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足用好移民后扶、对口帮扶等政策,系统推进“一主两大四特”农业产业[16]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企业“1135”培育工程[17],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二)坚定不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做强五大产业集群。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树牢“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理念,全链条培育卫浴汽配、智能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建成年产值200亿元以上的轻工产业集群。有序推进绿松石矿权设置和投放,探索建立绿松石企业、商户整合联建管理运营机制,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建成年综合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绿松石产业集群。抓好茶叶、食用菌、生猪等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建成年综合产值17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实施官渡天池岭抽水蓄能电站、潘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持续发展光伏产业,建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提档升级连接神农架、重庆等地旅游公路,支持核心景区开发,全力打造竹房绿色度假养生带,建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推进“个转企、小进规、规改股、股上市”,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积极构建“6513”企业梯队。推进全域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创能力提升行动,加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投入,引导政策、资本、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加速聚集,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创成湖北省创新型县。
(三)坚定不移挖掘和释放市场需求潜力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系列政策机遇,抓紧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补短板、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力争储备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5000亿元、转化率达到30%以上。深入实施交通强县战略,以西线和南线为重点,构建“两轴五纵四横”[18]立体交通网,确保国省干线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所有通村公路升级为双车道、一级公路覆盖60%以上的乡镇。全面补齐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实施标准化流域水厂建设、堵河干流及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加快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升级,推进乡镇集镇天然气利用全覆盖,5G信号辐射80%以上行政村。充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主动适应消费多元化趋势,提档升级吃穿用、住房、汽车等实物消费,提质扩容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等服务消费,提速发展网络、智能等新兴消费。高标准打造一批专业市场,建设宝丰、秦古、得胜、官渡等乡镇商贸中心和竹坪、大庙、双台、柳林等边贸口子乡镇,不断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活力。
(四)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生态环境刚性约束。加快推进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等管控边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面积保有量不低于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45万亩的底线目标。坚持“亩产论英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严格执行“十年禁渔”令,加强堵河源、圣水湖、九女峰等自然保护地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70%,创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持续保持污染防治高压态势。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健全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常态化落实机制。强化工业废气、露天扬尘等专项治理,秸秆基本实现全利用。加快推进长江大保护、城乡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99%以上,城镇垃圾焚烧处理率达70%以上,逐步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探索碳汇交易[19],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现代金融、森林康养、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动采矿、制造、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广泛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试点建设和低碳村镇创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0%以上。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高质量完成省委扩权赋能强县改革任务,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证照分离”全覆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标杆县,新增市场主体2万家以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健全县属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壮大国有企业,信用评级达到AA等级,全县国有企业资产总规模达到1000亿,主板上市企业实现零突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围绕“56513”产业发展布局,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争引进重大项目150个、到位资金180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发展专业人才200名以上。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实现外贸出口50亿元以上。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努力将竹山打造成鄂西北区域性物流中心。深化与石景山区、襄州区协作关系,健全高层定期联席会商机制,抓好产业转移、项目互助和园区共建,发展“飞地经济”[20]。
(六)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内涵,建设教育强县。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21],加快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行。深化拓展“十星级”文明创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标准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擦亮竹山地域文化品牌。实现更有温度的社会保障。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稳步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不断加大养老、育幼、殡葬等基础设施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5%以上。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和隐患排查整治,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实施“八五”普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创建第一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入开展“三查三保”“四大四包”专项行动,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基层治理”新模式,加快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 (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