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下一篇4



寻觅年味儿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3日 查看次数:次
□ 王 珊
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每到腊月逢年时节,年味渐浓。记忆中的过年很单纯、很纯朴:放寒假、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年饭、穿新衣、收红包……不需要赋予太多使命,也没有承载什么压力。随着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年味已然不再是过去的感觉,但其基本的内涵和形式仍在延续,仍在一代代传承。
关于年,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变迁规律:在我小时候过年,从腊月初八过腊八节以后,整个腊月都是年;进入新千年后,腊月十八以后才叫年关;到了近些年,直到腊月二十二以后,才开始有快过年的感觉。我腊月二十二开始在家打扫卫生,妈妈总是拿着农历本看日子,一看这天诸事皆宜,她便大胆地叫我收拾房间。新年即将到来,除尘扫杂意味着辞旧迎新,年味,氤氲在全家一起大扫除的喜悦中。
腊月二十四,便开始忙碌起来,打工人陆陆续续从遥远的外地回村,打豆腐的、买烤火煤的、买过年鞭炮的,络绎不绝,习以为常的筹备中,年味儿渐渐走进,烤火煤供人们取暖,烟花爆竹为节日的到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腊月二十八,这天是打豆腐的高峰期,家里的机器一天到晚没停止过,方圆几里,家家户户都会挑着两只桶盛着已经泡胀的二三升黄豆到我家来打豆腐,寒风凛冽的清晨,虽然冻得涕泗横流,但却倍感温馨,许久未见的村里人往往会借着这打豆腐的时机彼此寒暄、互诉心肠,可能这就是独属于农村生活里的人情温暖吧!乡下的过年从打豆腐就开始了,打好的豆浆放入锅中煮沸,舀入桶中,再放点石膏冷置,最后用包袱包豆腐,一块四四方方的豆腐,看似简单,但制作工序非常复杂,稍不注意便很难把控。很多人说小时候的年才是年,可此刻,我倒觉得没有鞭炮声声,所有的筹备能从一锅打豆腐开始,它也是我向往的年味儿。
腊月二十九,这一夜,村里的上空总会飘着酥油的味道,煎炒烹炸,过年美食让人流口水,炸米花、炸红薯丸子、炸鱼干、炸麻叶、煎鸡蛋盒子,滚烫的油锅里升腾着节日的欢乐。小时候物资匮乏,吃的东西种类少,能吃上炸麻叶,能喝一碗米花茶,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这样忙碌的日子会持续到三十晚上,家里的年货,按照往年习俗逐一置办,腌点鱼肉、卤点牛肉、再有几只鸡,还有自家种的萝卜白菜。荤素搭配,足矣!年味,在年货里,在悬挂晾晒的腊鱼腊肉中,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中。
一到年关,宝丰街上的生意格外红火,年货物资,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春联摊位,春联,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年货之一,各式各样的对文,挑选起来应接不暇,火红的纸底配上大气的黑字,字里行间彰显着中国人对过年的重视。大年三十这天对联一贴,节日的气氛顿生,春节就真的悄然而至了。年味,在春联里,在追梦、展望和美好祝愿中。
农村的团年饭也是热闹,但仪式感显然强烈许多。开饭之前,先要祭拜祖先,菜肴上桌,摆好八个酒杯,八双筷子,开始上酒,上酒要分三次上满,表示这是给祖先上的酒。同时门外点燃鞭炮,关上大门,坐好,鞭炮声一停,便正式开饭啦。各家各户的鞭炮声声声入耳,响彻方圆几里,忙活了一年,一家人终于可以欢聚一堂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吃顿饭啦!团年饭,是年味中最重的一抹味道,是童年时年味中最深刻、最让人回味的记忆。年味,在团年饭里,在鞭炮声和提箸把盏的欢笑声中氤氲飘散。
浓浓的年味,在乡村的烟火气中,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在夜空里绽放光彩的烟花中,在妈妈忙前忙后整的那满桌子的美味佳肴中,在爸爸忆苦思甜的唠嗑声和对全家人新年的祝福声中,在一家人春风满面的笑意中,在央视播放的精彩纷呈的春晚中,久久回荡,这年的味道,如同陈年的老酒一般,虽然静默,却甘醇浓烈,酒香四溢,那些熟悉而沧桑的身影仍在默默守候着这份团圆的浪漫,给过年传统赋予了斑斓的色彩,让记忆中的年味儿永不褪色。 (作者系县作协会员)
3上一篇下一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