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皮影戏,兴起于明朝末年,兴盛于民国初年。其使用的人物、布景、兵器等道具,都是用上好的牛皮原料,经硝制、油沁、晾晒,压平后雕镂刻画、彩色点染而成,统称为“影子”;展示“影子”的影幕布,是白布或白丝绸,类似于电影屏幕,称作“亮子”。演出时,在幕后置灯亮,以显示“影子”的各种动作。由一至二人在“亮子”后操纵“影子”戏耍,唱、念、做、打出生、旦、净、末、丑各种人物。竹山皮影戏的唱腔主要有:竹山高腔、越调等剧种。伴奏乐器有四弦琴胡、板胡、二胡、笛子、唢呐、鼓、锣、钗等,板式较全,曲牌丰富,伴唱的声音高亢宏亮、演唱风格质朴、粗犷、奔放、流畅。
竹山堵河皮影于2011年4月15日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开清是堵河皮影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常开清,男,生于1961年,小学文化程度,现居城关镇,是堵河流域远近闻名的资深皮影戏艺人,主要担任耍签、主唱等。所在的皮影表演团队自编剧本达100多本,共演出3000多场(次),先后接受中国文联,省、市级媒体采访报道,应邀在武汉、十堰等地演出。2003年3月,在全省皮影戏大赛中荣获“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