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一词,除作为股市话语外,其含义和我家乡方言“大肚汉”、“喀得星”如出一辙,专指“酒囊饭袋”之徒。可是,天翻地覆,星转斗移,这个一向被当做贬义词的“吃货”,如今却披着时尚和新潮的华丽外衣登堂入室,走进荧屏。亿万国人看着荧幕上那些嬉皮笑脸的吃货达人,在现场吃得满嘴流油,口水喷射,大大地饱了眼福,电视台也赢得了收视率。原来那个受人冷眼和鄙视的家伙,如今竟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中国人对生活的焦虑,在“吃”的过程中交融,也在“吃”的过程中得到缓解。
有史以来,中国人都极讲究“吃”,或者说中国人对“吃”极讲究。除了那些浩如烟海的烹饪专著,还有数不清的以“吃”为学问的美食家。一个“吃”字了得?一言两语、千言万语说不清。
提到“吃货”,让人很快便联想到饕餮、大快朵颐这种词汇,从而平生出一番别样滋味。中国人曾经历过漫长的饥馑年代,那时的“吃”仅仅是果腹和温饱,今非昔比,胡吃海喝的壮观场景让人瞠目结舌,同样说不清也道不明。
吃什么、在什么地方吃、和谁吃,究竟哪个重要?这是平常百姓常想的事情。吃是基础,当为重要,但现在的日子好了,肚皮渐渐肥大了,胆固醇越来越高了,好吃的东西不再稀罕了,吃什么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在哪儿吃?好地方可饱口福,还可饱眼福,让人赏心悦目,关系到生活品质,因此比较重要。但和什么人在一起吃,根据不同人而选择不同地点,这就显得比较重要或特别重要了。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没提吃什么,甚至也没责备环境,仅突出了他喜欢的“月”和“酒”这两个意象,重在感叹没有知己相伴,诗人心中涌动的是一种失意和孤寂。由此看出,重视物质享受的人侧重于吃什么,而重视精神享受的人则侧重于在什么地方吃、特别是和谁一起吃至关重要。当然,这样说来又与“吃货”话题扯远了。
成为吃货很容易,成为美食家和生活家很难;光照料肚皮和让嘴巴痛快远远不够,我们还得稍带照料好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这样才能活得更好,更精彩。(作者系竹山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