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2013年我县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全县各学校围绕新课改,聚焦课堂教学,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分层教学、限时课堂等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动”了起来,教师的思维“活”了起来,学校有了生机和活力。向常规管理要效率,向课堂实效要质量,成为共识。
从近两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有改革才有发展。但也看到,部分学校和个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决心还不牢,通过新课程改革来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还不明显。在此,本报将全县部分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经验和做法与大家分享,供大家交流学习,给大家一些工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启示。
“为学而教,教师们弄明白了这四个字的意思,课改的目的就达到了。”潘口乡中心学校校长张明学在与潘口中学的骨干教师座谈时,强调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就是要还权给学生。
一年多来,潘口乡各学校围绕“为学而教”,在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把“践行做中学,追求悟中学”作为指导课堂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坚定不移的推行新课程改革,经过了试行的艰难,深入探究的困惑后,走出了一条独具潘口特色的课程改革之路。
实验推行的“135模式”
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之初,潘口乡各学校从领导干部到一线的教师,都很茫然。针对这一情况,张明学带领各校校长和教研干部,深入调研;通过开办“课改论坛”,汇集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意见。在反复推敲和论证的基础上,将“135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实践“为学而教”的教育理念。
“135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的“1”即一个主题,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3”指教学三方案,即教案、学案、练案三案结合,突出学案。“5”指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即目标导学(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合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成果展示,组建交流)、巩固拓展(教师点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目标检测,纠错反思)。
以模式促课改,用模式帮助教师尽快适应课改。潘口乡各学校围绕“135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重点、课堂时间把握、课堂评价重点、教师应具备的技能、课堂教学的学生把握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提出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修养,严格控制课堂讲授的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模式的推动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潘口乡的教师们就把新课改由理念变成了实际的课堂实践,开展了对为学而教的新课改的初步探索。
深入探究的“困惑”
随着“135模式”的普遍推行,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问题,由于科目、教学内容、学生个体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差异,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成为教师们的新困扰。第二期以教师为主题的“课改论坛”,成为了潘口乡教师们争相“吐困惑”、“道艰辛”的“诉苦大会”。
潘口中学的语文教师尹春波提出“135模式”是新课改的试验田,但该模式并不适应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若所有的课堂都严格依照“135模式”, 不仅不能很好的凸显师生教与学的能力,还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模式化、同质化的困境。
潘口小学的樊华老师认为,班级合作小组的建设是顺利推进“135模式”,实践新课改的关键所在。但如何构建均衡、高效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是教师们最大的困惑。
潘口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平提出,“135模式”下的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展示交流挤占了大部分时间,总觉得课堂时间不够用。同时,该模式下的学生能力和学习成绩不成正比。
潘口小学的李代胜老师指出,新课改推行后,教师从课堂上解放了出来,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教师们如何适应这种改变,由课堂上的“演员”变成“导演”。
潘口中学的英语教师张红波认为,新课改推行后,学科资源库建设的落后,成为教师们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扰。
教师们还指出了“135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师生间关系的构建、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困惑。
创新实践的“硕果”
在对“135模式”深入探究后,潘口乡的新课改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新课改应朝哪里走?”又成为摆在潘口乡教师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第三期以课堂为主题的“课改论坛”,成为了教师们开展“为学而教”新课改教研的“练兵场”。
教师们提出,新课改是在教学实践中改,师生要在“做中学,悟中学”。“135模式”是新课改的引导和初步实践,但教师们不能“唯模式”。
以樊华老师为主导的教研团队,围绕班级合作小组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教研。他们认为,班级合作小组要实现均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班级合作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效的小组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则是小组合作学习长期、有效开展的助推剂。以李代胜为主导的教研团队认为,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从课堂上得到了解放,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的削弱。相反,教师要加强对知识的优化组合,强化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加强对课堂的整体引领等。教师要善学、乐学,以此推动学生善学乐学。
潘口中学以学科教师为主的新课改教研更是异彩纷呈。数学组提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尊重和培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该讲、不能讲,教师的讲授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教师的讲授要精准、得当。历史学科组提出,新课改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怎样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是教师要思考并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方法,也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语文组和英语组提出,新课改实施后,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加大,学科资源库的建立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们必须加强交流、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不断地探究、实践中,潘口乡总结出要“坚持‘核心理念’抓课改,坚持 ‘基本模式’推课改,坚持‘能人领路’学课改,坚持‘长期反思’悟课改,坚持‘推门听课’晒课改,坚持‘月查月评’比课改”的新课改实践之路。 (柯 妮 向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