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5年07月02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修生态建美丽乡村 内修人文育文明乡风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2日  查看次数: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擂鼓镇立足镇域实际,不断探索人文精神与美丽乡村建设完美结合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发展生态产业,挺起“美丽乡村”的腰杆子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擂鼓镇始终把产业建设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位置,致力打造竹房城镇带上的现代生态农业之乡。
  顺应民意选准特色产业,建设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擂鼓镇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学习,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烟叶、茶叶、蔬菜、畜牧、林特、油料六大特色生态产业,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确立“一片一品”产业布局,打造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区。 该镇在擂鼓片区建起了金岭、擂鼓、西河三个面积近2000亩的烟叶示范园;在田家河建起了现代农业展示园;在西河建起了3000亩的世外桃源养殖基地;在红岩建起了有机蔬菜基地;在田垭建起了3000亩的油茶基地;在碾盘建起了2000亩的金银花基地。全面促进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
  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业知名品牌。擂鼓镇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催生了谌德国、李大山等一大批茶叶、烟叶、畜牧、林特等产业种植加工大户,为广大农民创收、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突出乡土特色,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牛鼻子    
  擂鼓镇作为竹房城镇带战略的发祥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及省、市委的号召,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突出本镇乡土特色,致力打造秦巴庸派风情走廊,使美丽乡村独具“擂鼓印象”。
  集镇总体规划体现高标准。该镇党委、政府通过向上争取、政府统筹、村民自筹等形式,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按照专家设计方案,统一施工,完成了集镇的人行道、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厂、道路绿化、亮化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体现原生态。擂鼓镇因地制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高标准统一规划,更充分体现了原生态院落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先后在金岭村金家湾、卢家湾等院落做试点,在不破坏原有村庄布局的基础上对农户房屋进行统一改造,完成了试点院落的旧貌换新颜,完美体现了现代新农村建设和原生态相结的摄人魅力。
  村镇景观文化体现自然美。近年来,擂鼓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注重生态美,还体现了自然美,先后建成了擂鼓镇标广场、烟墩梓茶文化广场等多个具有擂鼓特色的自然景观文化,真正让擂鼓印象深入人心。
  形成文明乡风,找准“美丽乡村”建设的归宿点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归宿。近年来,擂鼓镇以创建文明乡镇为契机,多措并举,创新载体,大力提倡树文明新风尚,提升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
  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实现居民精神美。广泛开展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等创评活动,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和程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广泛宣传并入户上墙,提高群众知晓率,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创评活动,积极营造认“星”、创“星”、争“星”的良好氛围。
  加强综合管理实现城乡一体环境美。擂鼓镇通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保洁制度:一是实行路长包保责任制。二是推行中心户长负责制。三是实行宣传教育普及化。四是“三边”清理工作常态化。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实现社会管理秩序美。近年来,全镇通过镇村政务体系的健全,让村民自治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二是大力开展干部帮扶、宣讲进乡村等活动。三是加大村级政务、财务公开力度。


   (作者系擂鼓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余娇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