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报特地开设“寻找竹山抗战老兵”专栏,旨在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开创未来,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后续,我们将采访、报道一些还健在的竹山抗战老兵,聆听健在的老战士讲述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往事。
年过九旬,两鬓斑白。瘦峭笔挺的身材,彰显出坚强与干练,布满皱纹的脸上蕴含着岁月沧桑和老兵的气质。他,就是楼台乡挡鱼村复员军人王龙清。
翻开楼台乡民政办复退军人优抚档案得知王龙清属该乡在世年龄最大的优抚对象,他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大小战役战斗上百场,从抓壮丁入伍到朝鲜战场回国的10多年间,历经了国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军旅沧桑。艰难的军营生涯,磨砺出了这位老兵坚强不屈的气质,也磨练出了一位共产学员爱国的信仰。
17岁那年,毅然替兄长应征
1924年4月,王龙清出生于楼台乡挡鱼村3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41年春,时值国民政府“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征兵政策正执行年代。王龙清兄弟五个,他排名第二,年长两岁哥哥王龙师属抽丁对象,但是兄长害怕抓了壮丁去当兵无命回来,便躲了起来。没办法,刚进17岁的弟弟王龙清只好顶替应征入伍。时值王龙清正在北星河一所公办学堂读书。入伍头几天,所抓来的壮丁及青年从军者一起在竹山东门湾驻扎。之后,应征入伍新兵每人用棉布裤子装50斤大米从竹山步行到湖北兴山县上轮船而开赴四川万县。王龙清所在万县的部队是国军32军42团二营重机枪连,连长名叫张仕。其营部驻扎在万人桥,任务是新兵训练。王龙清的连部扎在船舶管理所,他是一位站岗放哨的哨兵。那时,万县上空时有日军飞机盘旋,万县国军的主要任务是城防。
当阳保卫战,他与日本兵拼刺刀
1940年,日军兵分三路进入湖北境内。当年5月中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队从宜城东渡襄河与日军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殉国,其部77军副军长兼179师师长何基沣驻防荆门、当阳、远安一带。驻扎在当阳的是日军18旅团少将副旅团长横山武彦。1942年夏季,王龙清所在的部队奉命从万县途径恩施过江驻防宜昌。秋季又前往当阳驻防。1943年3月初,在当阳正式与日军交战。当时,王龙清所在的连被编为敢死队,上阵就是与日本兵展开肉搏战,就是用刺刀拼杀,他与队长还一起活捉一个日本兵。王龙清所在全营国军因寡不敌众而惨遭重大损失,其营长前往重庆的铜梁、永川等处求援接兵。1943年3月中旬,又打响当阳会战。打死打伤日军千余人,其少将副旅团长横山武彦中弹受重伤被俘。1945年10月中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本兵开始投降。但驻扎在宜昌一带的日本兵仍然继续修工事、练兵、控制着飞机场。后经几场战斗,终将此处日本兵制服。王龙清参加了宜昌飞机场接管仪式,之后驻防飞机场。
二次入伍再当兵
1949年1月1日,王龙清没有退役回家。在宜昌又正式入伍加入新四军。之后随部转入江苏。参加了江苏会战,南徐州战斗。当年4月中旬,参加了渡江战役。当月下旬随第三野战军大部队攻占上海。在解放上海战斗期间,不幸患黑热病,在三野战军医院住院治疗5个多月。病愈后被举荐到部队速成学校和军械学校深造,学成后由战士提升为通讯班长。1950年3月,在解放舟山群岛战斗中分别荣获军部二等功和三等功,并在战斗一线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3月,时已29岁的王龙清积极响应抗美援朝的伟大号召,再次放弃退伍回乡而主动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大部队乘上佯装运物质的闷罐列车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王龙清凭所学军械管理的优势,调任团部军械库保管员,负责枪支弹药上领下发和生要武器管护。在抢占九四九点二高地阵地战斗中,因他发放枪支弹药及时快速,使这场战斗获胜。王龙清两次荣获团部三等功。1955年4 月初,王龙清胸挂朝鲜领袖金日成授予的纪念章凯旋回国返乡。
复员50年不退色
1956年3月底,复员在家刚一年的王龙清受到党组织器重被抽调到沧浪区挡鱼乡任乡文书,两年后任楼台人民公社统计员。1961年1月担任挡鱼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1971年12月底因患严重胃病而退休。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0年间,率领挡鱼群众在农业学大寨形势下,为挡鱼改田造地1000多亩,植树造林1500多亩。退休后,他不忘自己军人的本色,带头宣传国家双拥、征兵政策,引导乡亲遵纪守法正道创业致富。今年建党节期间,县委副书记张超特上门走访慰问这位年已92岁的老党员老军人,并对王龙清不忘共产党的信仰,不忘爱国的军人本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范本庆 李基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