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鱼河属堵河一条支流,位处竹山北部。在挡鱼河中游,有两处百年古迹——范家老屋和竹园大院。如今,它们已成为市县媒体和文体、旅游等部门寻觅历史足迹的焦点。
范家老屋,是挡鱼境内范氏宗族最早的落脚点。大明定鼎明成祖时期,海内清平,荆楚人民稀少,为富国强兵,朝廷命当时居住在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南部的范氏宗族范国公、范国二、范国松、范国根、范国华、范国十共六位兄弟来到挡鱼河打草开荒。那时的挡鱼河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范氏一族择山而居,后称范家寨。迁往此地的范氏兄弟以寨为家,开垦土地,经过多年努力,丰衣足食之后便从这山寨分居于范家老屋、古楼和竹园三处立宅发展生产。
范家老屋和古楼的范氏掌门人第九世传人范希越,清朝道光六年科举考取贡生,赠金匾一幅悬于门庭(因历史无从考证,不知真假),人称“八贡爷”,远近闻名。而竹园大院、王家坪、油坊街的范氏掌门人第九世传人范希环,在嘉庆末年考取武庠生(同“秀才”)。其子范第扬于清同治七年科试考取第二名文庠生。范第扬长子范依仁、次子范本仁在光绪二十二年分别在科试中考取一等增生和文庠生。据调查了解,从清朝至民国初期,挡鱼河境内的范氏人试取贡生、庠生、增生者达20多人,一时成为上庸之名门望族。
范家老屋与竹园大院其知名度各有千秋。范家老屋以出“八贡”范希越而闻名,其后代人丁兴旺,后在老屋对面建起“范家栈房”,其栈房里开有杂货铺,作招待来往客人之用。而竹园大院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因开染坊、槽坊、喂有骡马而繁荣,在民国土匪横行、广拉征兵时期,竹园大院成为黎民百姓躲土匪躲征兵的好去处。
清朝同治十年春季,因上年郧阳府周边遭遇特大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到处所见饥饿逃荒的景象。已考取文庠生的范第扬将自家3000多斤小麦,用船从堵河运往郧阳府,救济受灾的百姓,让部分灾民度过荒春。同治皇帝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得知此事后,亲笔题写“德绍麦舟”四字向范第扬致谢。自此这四个御赐大字就成为了竹园大院的门匾,也成了挡鱼范氏宗族的荣耀。后来,竹园范氏宗族第十二代传人范文烈在此处办起了“范家染坊”和“范家槽坊”,这些民间作坊从晚清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931年初夏,贺龙率领红三军在房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居住在竹园大院的范文华(范氏宗族第十二代传人),时年45岁,任职国民党沧浪区团防队长。他听说曹家湾、后沟和房县平沟分别成立了苏维埃乡政府,并且这些新成立的乡政府是一种正当的革命机构,便萌生了创办苏维埃政权的念头。当年6月中旬,在平沟苏维埃乡政府主席任开先、曹家湾苏维埃乡政府主席范大建主持下,在竹园大院成立了挡鱼苏维埃乡政府,范文华任主席。7月初,范文华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解决援助房县苏维埃政权经费拮据问题。会后派乡政府四位成员分头在挡鱼、塔坪等地筹集银元300多块、铜钱400万文送往房县红三军驻地,因此与贺龙取得联系。范文华创建挡鱼苏维埃、积极支援红三军开辟苏区事迹至今仍是挡鱼河范氏人们的骄傲,也是挡鱼村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历史证据。
(作者系楼台乡挡鱼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