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0月0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梦者的家乡情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1日  查看次数:次  
9月25日,著名军旅作家、军事记者、广州军区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杂志社主编周德国上校和10多位竹山籍在粤知名企业家在我县举行了捐书助学活动,随后,周德国及企业家们深入竹山一中等地进行了考察,并出席了相关座谈活动。在此过程中,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
记:这次回乡有什么感受?
周:“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因为我在部队工作和路途遥远的缘故,参军离家30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回到老家过中秋节,终于找到了“游子归家”的感觉。加上我自1983年辍学至今,33年来第一次见到家乡这么多的老师和同学,所以感到非常亲切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在座的老师们教书育人的不易和同学们刻苦学习的艰辛。同时,我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非常的欣慰和高兴。
记: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从军经历吧。
周:我于1968年5月出生在得胜镇八道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中贫穷,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辍学回家务农。1986年11月,冬季征兵工作开始后,在农村种了3年地、18岁的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参军报国的梦想,当兵来到了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广西边防“法卡山英雄营”所在部队。当时,中越边境形势紧张,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尽管如此,我和战友们继承和发扬“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法卡山精神”,自觉苦练杀敌本领。同时,一边站岗放哨、训练执勤,一边刻苦钻研、自学写作……正是因为这种无私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使我从千千万万的边防军人和当年从竹山县入伍的100名战友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从义务兵到超期服役老战士再到志愿兵,然后破格提干的奇迹,而且实现了从边防连队一级一级地被上调到团级、师级、军级机关再到广州军区工作的大跨越。
参军报国30年,我历任战士、班长、文书、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宣传股长、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等。现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报社《政治指导员》杂志社主编,广州军区新闻出版专业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七级(技术副师),上校军衔。
记:作为一名军旅作家、军事记者,您的创作经历一定丰富而曲折,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周:好的。参军30年来,我先后参加“好军嫂”韩素云、“排雷英雄”黄岳飞、“模范士官易新群”等重大典型和中越广西边境第二次大排雷、纪念法卡山战斗胜利10周年、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10周年、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10周年等重大活动宣传。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解放军报》和全军政工网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2680多篇。其中,《总书记夸他干得好》、《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澳门驻军十年报告》、《女兵连盛开荣誉花》、《排雷大王杨国庆》等一批稿件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有158篇编入书籍和被军地新闻单位评为好新闻或优质稿。
我参与主编的《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丛书》、《政治指导员工作手册》、《追寻精神世界的家园》、《新时期尊干爱兵方略》、《基层政治工作参考手册》、《思想政治工作名家谈》、《怎样当好指导员100讲》、《老指导员传经100例》等16本书,深受部队官兵欢迎。
因此,我除了 1995年因率先宣传报道“好军嫂”韩素云这一全国重大典型荣立二等功1次以外,1991年、1992年、1994年、1997年7月、1997年12月、2008年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87年和1990年2次被广西边防守备法卡山守备部队评为“优秀法卡山战士”;1996年被广州军区评为“青年岗位成才之星”;之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我获得了“首届解放军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2015年获得了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
记:现在,很多人提起您的作品,首先想到的是您写的90年代享誉神州大地的“好军嫂”韩素云的系列新闻作品。我们知道,您是最先采写并推出这一重大典型的人,能否介绍下您发现、发掘这一典型的过程?
周:这个说来话长。1993年9月的一个周末,当时我是广西军区《广西武装》杂志社记者、编辑,广西边防某团一名指导员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个边防军人的妻子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不幸患上绝症,但始终无怨无悔支持丈夫戍边守防,其事迹十分感人,看能否宣传报道一下?很快我就联系上这位指导员,一起开始了一次对一位边防军官妻子的采访——这位军嫂就叫韩素云,娘家在山东省梁山县韩垓乡马店村,婆家在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石闸东村,丈夫倪效武是广西南宁军分区教导队的正连职教员。随着采访的深入,同样来自农村的我对韩素云的经历感同身受,泪水曾不止一次打湿我手中的采访本。我感觉这位来自齐鲁大地、曲阜之乡的乡村女子,不仅拥有海一般的胸怀,还有着当年沂蒙红嫂的深明大义。正是有了她,才有了边防军人安心守防的支柱。采访结束后,我连夜奋笔疾书,主笔写出了第一篇详细介绍韩素云催人泪下的经历和因经济拮据而面临困境的通讯——《“军嫂”爱心献国防 我为“军嫂”献爱心》,并先后寄给了军内外的五家报社。但结果全部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并没有就此放弃,同年11月底,我拿着稿件找到时任广西军区政治部新闻干事王明金,请他给予指导和帮助。看完稿件,王明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过得硬的典型,与我一起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在原稿的基础上,我们突出了韩素云把爱军队、爱国家与爱亲人、爱家庭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一主题,使人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中华民族女性勤劳、坚强、善良、贤惠的传统美德,还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军人妻子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伟大的时代担当。随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将修改稿分别寄给了《解放军报》、《战士报》、《羊城晚报》和《广西日报》等军内外新闻媒体。
1993年12月30日,由我、王明金、曹丽心共同署名的通讯稿件,被广东省《羊城晚报》在“社会广场”专版头条位置发表。这篇以《心的呼唤  爱的奉献——军营里一则感人的故事》为题的重磅新闻,很快在广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之后,我抓住时机,主动与新闻界同行联系,共同采写出《爱的颂歌》、《南国救军嫂》等一大批稿件,经新华社、《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羊城晚报》、《解放军报》、《战士报》等军地媒体集中报道后,引起全国上下的极大关注。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妇联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韩素云得到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接见和表扬。2月17日,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韩素云“优秀军人妻子”荣誉称号,称赞韩素云是新时期军人妻子的楷模,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军指战员大力开展向韩素云学习活动。
记:现在,我们对您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了,能否介绍下您这次回乡所携的新作《追梦人的足迹》?
周:《追梦人的足迹》是一部新闻作品集,是我从事新闻写作近30年来的一次作品集中展示。收入《追梦人的足迹》的书稿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文章体裁多样,既有通讯、特写、访谈,又有消息、新闻述评、调查报告、报告文学,还有政论文、杂谈、言论、评论、随笔。二是文章特色鲜明,既有边防部队特色的,比如《今日法卡山》、《将军站岗在哨卡》、《哨所书屋》、《中国边防第一“家”》,又有革命老区特色的,比如《情系老区红土地》、《与老区人民血肉相连》、《革命老区的“精神文明之星”》;既有驻香港、澳门部队特色的,比如《忠实履行神圣使命 威武文明誉满香江》、《“东方之珠”的“守护神”》、《澳门驻军十年报告》、《履行澳门防务的靓丽“名片”》,又有国际事务特色的,比如《国际局势动荡多变,联合国该怎么办?》、《举世瞩目的朝鲜核风波》、《争办2000年奥运会大决战》等。三是重大先进典型多,既有先进单位典型,比如宣传“南海前哨钢八连”先进事迹的《钢浇铁铸五十年》,宣传“全面建设模范连”先进事迹的《女兵连盛开荣誉花》,宣传“尊干爱兵模范连”先进事迹的《战友情 同志爱》,又有先进个人典型,韩素云之外,还有宣传全国“扶贫状元”莫文珍的《总书记夸他干得好》、宣传“排雷英雄”黄岳飞的《用青春和生命播种和平》、宣传“模范士官”易新群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壮丽人生》等等。
记:这次捐书助学活动,您和企业家们捐出了一万多册《追梦者的足迹》,全县在校初中生都将获得这本书,您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周:我希望他们牢牢记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真理,百倍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敢于有梦、执着追梦、勤于圆梦,从小树立“走出竹山,干大事业”的理想,争做用执着挑战命运的人和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新竹山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张 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