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鄂西北秦巴山脉一休闲逐梦的幽静所在,堵河就在这片清凉世界。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沿八百里堵河逆流而上,脚下波光粼粼,两侧青山如烟。水天一色间,上庸新镇在太阳光里棱角分明。立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不用登高即能望远,天高水清,金光万缕。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水从古流到今,那伊人是否在堵河岸边守望千年?白居易诗中的琵琶女是否还在弹奏那首哀怨的曲子?多么令人遐想的堵河水啊!
弃舟登岸后,衣服有些湿润,我们歇息在湖边的小亭里,小亭秀丽雅致,泊船、垂钓、思古皆可,妙趣无限。河风轻轻吹动我的长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明眸善睐的舞者,已是衣袂飘飘了。静立在红柱绿瓦的小亭上,身边的圣水湖依旧如莲如玉,我试图透视出水底下沉默的断垣残壁,水虽清却无法见底,原来,我是一厢情愿。
眼前的上庸镇几年前还叫做田家坝。为给巨大的潘口电站让路,原田家坝镇被整体抬高后靠而重建,新镇依山傍水、一色徽式建筑,幢幢小楼在青山绿水间鳞次栉比,檐牙高啄。街道挺拔笔直,亮丽沉静。缓步行走在钢筋水泥堆砌的移民新镇,像是走在春天里,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街道两边全是商铺,门前饰以修竹的是文化会所,霓虹闪烁歌声悠扬的是特色餐馆,经济实惠。明亮的房子里,总有俏丽的厨娘闪现,使人大饱眼福。街道上的仿古路灯在微风里轻轻摆动,华灯初上时,圣水湖烟笼寒水,迷离如秦淮河畔,桨声灯影。
黄州路是上庸新镇的主道,上庸特色文化大戏就搭台于上庸文化博览园。缓步走上青褐色的石阶,博览园的形象立刻高大起来。迎面三个巨大的“庸”字以不同的字体雕刻于台阶的左边,甲骨文、篆字和宋体,它们一下子把上庸的昨天和今天联系在了一起,给人以穿越之感。博览园已经建成的两处景致是上庸镇道德讲堂和三盛大院,道德讲堂是上庸人的精神高地,一栋三重亭院,以上庸镇百年老戏黄州戏戏院为基础重建。院子宁静清爽,三尺讲台,一把戒尺,几排案几,一尊香炉,室外小猫慵懒,室内书声朗朗,掂一掂戒尺,少年读书郎摇头晃脑的俏皮模样跃然眼前。盘坐在道德讲堂案几前,我们已经听不到黄州戏的粗犷和朴拙,取而代之的是经典的回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要为这样的讲堂点赞!
从道德讲堂出来,步行不到五分钟就到了三盛院,一个神奇、富庶、开阔的古建筑群就这样突兀地出现了。“三盛”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是清嘉庆年间王应魁、王应荣、王应富三兄弟的商号之名。据史料记载,三盛大院,建于堵河与竹溪河的交汇地两河口处,三幢八重,共有四十八个天井,全用石条砌成。门窗户连环花雕,四檐雕虎画凤,工艺造诣,巧夺天工。三百年间,三盛大院绿窗朱户、气势恢宏,到民国初年才开始衰败,从而写就了一段辉煌的商业史。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盛院是仿古建筑,它只复制了原三盛大院的一个天井院落,但已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了。院子复建如旧,四周的厢房均以复合木料建造,暗红色的茶几,青褐色的石条地板,墙角瓦缸里茂盛的花木,耳边偶尔几声鸟叫,无一不映照出王氏三兄弟当年生活的奢华与悠闲。院里,一把阳伞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阳伞下面是个大大的竹编摇篮,坐在摇篮里,微风轻漾,意境是如此地清幽,静可小坐品茗,手不释卷,动可泛舟圣水湖,任一目穷天。天井旁的厢房里摆满了堵河奇石,造型各一,千姿百态。
行走上庸,既是诗意的旅行,又是风景的约会,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作者系今日竹山网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