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的土路摇身一变,平平坦坦南北蜿蜒;土房砖房换了装颜,整整齐齐漂亮舒适;面容祥和的老人谈笑在树荫下,白胖胖的孩子嬉戏在田野间,来来往往的村民无忧无虑地在散步……好一个幸福祥和的村庄。短短两年的时间,双台乡罗家村借助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完成了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蝶变,以旧貌换新颜,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榜样。
罗家村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一直以来因为交通不便,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迟缓,村民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发展比较缓慢。因为贫穷与落后,许多年轻有力的男男女女离开了家乡,去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带走了农村建设的后备军,降低了村民的幸福度,给罗家村带来不良的循环。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借力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双台乡为此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设措施:将脱贫定为发展的基础和重心,确定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方向;依托项目发展,充分利用该村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展实业加快贫困户脱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该村修建并硬化了10公里的通村干线公路和产业路,修建水池和70多口沼气池……通过全体群民的集体努力,在这个丰收的季节,罗家村不用再为吃不起、吃不饱、吃不好而愁眉苦脸,村民喝上了干净的水、用上了清洁的能源、走上了平坦的公路、住上了漂亮的新房。
2014年秋,罗家村拉开了改造危旧房建设大幕,将过去“干打磊”式的土墙房屋拆除,建二层楼房。这项计划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大多怀着对历史老方的深厚情感,思想上不愿轻易改变,再加上大笔拆建费用给村民带来沉重心理负担。因此该乡提出在房屋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成功打破僵局,得到村民大力拥护。经过一年施工,“猪圈厕所靠边站,家家来把花园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另外,罗家村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忘其内在文明的提炼。该村把“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作为所有工作的统领,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全方面开展生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和“道德讲堂建设”等活动。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弘扬、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养,还为全村营造了和谐文明的氛围,提高了罗家村整体的文明气质。
环境改好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提高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罗家村的一大亮点,该乡通过民政补助和自筹资金,在该村成立了全市首家村民养老互助救助中心,将全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起来,吃、住、医、行全部由互助养老中心自己承担,干净别致的四合院里,环境整洁,饭菜飘香,老人们生活幸福,悠然自得。而许多曾经离开家乡的劳动力纷纷回到罗家村,生活环境的改变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回乡陪伴父母和孩子也改变了乡村留守的不良现象。村民沈从华和妻子几年前离开家乡到武汉一家船厂打工,近年来毅然决定辞去高薪工作,回到老家照顾瘫痪的父母,沈从华表示“回来值得,因为照顾老人是应尽的责任”。沈从华夫妇被村民视为敬老爱亲的榜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同时还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村民,一起来把罗家村美好的品德传扬。
环境美,人心善,如今罗家村人人都崇尚真善美。村书记赵云洋向记者介绍说:“通过这些整治以后,环境整美丽了,道场整光溜了,卫生整漂亮了,现在老百姓基本上不用干部督促,每天自觉清扫门前的场子,自觉遵守卫生。”劳动、奉献成为罗家村的美德,人人都主动为村庄的改变奉献自我,大家仿佛总有使不完的力量。
如今在建设的推动下,罗家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的是路是房,不变的却是百年村庄传承下来的美好而质朴的内在形象和村民们善良、勤劳的本质。村民依然生活在这大地上,与山水相亲、与自然相近、与文明相依、与发展齐头并进,这才是罗家村真正的从贫穷到美丽村庄的完美蝶变。
(陈甜甜 吕道坤 赵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