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下旬,记者来到文峰乡滚子岭村青龙寨安置点看到,机车轰鸣,人声鼎沸,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乡争取、整合各类资金近3000万元,建成青龙寨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村民78户,近400人,超过该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创造了精准扶贫集中安置的“滚子岭”模式。
滚子岭村位于文峰乡东部,该村山大人稀、沟壑丛生、草木密集,因为交通不便,居住人口过于分散,产业建设也形不成规模,因此贫困范围极广,贫困程度极深。截至去年底,全村273户、1119人中,仍有135户、510人属贫困人口。如何战胜贫困、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成为了该村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文峰乡党委、政府,该村村支两委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仔细走访、调查、研究,认为人口过于分散是产业培植和精准扶贫的最大“症结”。山大人稀,人口散居,管理和扶贫成本急剧增加,产业建设也因劳力匮乏而无能为力。对症下药,该村决定在青龙寨地势较为平坦、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新建安置点一个,将全村因项目建设、地质灾害、精准扶贫而需要搬迁的居民集中一处。
为了将安置点建成交通便利、设施齐全、产业配套的宜居地,该村花大力气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万元进行场坪建设,投入1519万元新建3.7公里公路,投入35万元对安置点7个入户街道进行了硬化,投入30万元进行主干道硬化。投入200万元铺设污水管网,投资21.6万元建设文化广场,投资36万元架设高压线1.6公里,增设200千伏变压器1台;投入180万元铺设引水管线6.2公里,自来水厂引水至安置点。
“安置点建成之后,村民们居住环境不仅改善了,发展机会也增多了。”村支书王福山介绍说。美好生活近在眼前,村民们无不充满向往。2组村民王耀早早地在安置点附近流转了土地16亩种植核桃,“核桃基地建成后,每年将带来纯收入5万余元;我还要开一个农家乐,让妻子管理经营,一年也能创收一万多。”王耀信心百倍地憧憬道。
住户集中了,劳动力也随之集中,产业发展的瓶颈也突破了。“有了能够快速、有效组织的劳动力,以前分散经营的产业就能出规模、见效应。未来三年,我们计划发展核桃基地2000亩,种植葛根500亩,培植果园300亩,把安置点周边山地全部利用起来,安置点内的百余名有效劳力将拥有用武之地!”村支书王福山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早已成竹在胸。
(张 成 郝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