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1月14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精准扶贫提供四大组织保障

新闻作者: 杨德远 陈 昊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4日  查看次数:次  
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县委组织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及时跟进、主动作为,以精准的措施配班子、选人才、抓基层、聚精神,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围绕精准扶贫选好人,
找准“支撑点”
实现精准扶贫,党员干部是决定因素。我县组织部门以精准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选干部、配班子,着力打造一支适应精准扶贫新任务、新要求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县委从县直机关选派了241名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作风扎实的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兼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二是大力实施“能人治村”战略和“双回归”工程,选优配强村支书。从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致富能人中选出52人任村党支部书记。由驻村 “第一书记”与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指导,有效激发干部精准扶贫积极性;三是实行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帮建农村基层组织、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促群众增收脱贫。全县共100家企业进村、选派10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联村,做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
围绕精准扶贫聚好才,
明确“突破点”
  人才是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催化剂”。我县坚持将“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通过智力引进、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形式,畅通人才流动、优化人才配置,引导更多人才投身到精准扶贫中来。一是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建立了长期产业和技术科研项目合作关系,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张端品、华中农业大学茶叶专家倪德江、省农科院果茶专家龚自明、省农业厅经作处处长李传友为茶叶产业顾问,推动了我县重点产业、项目发展,实现了科研和精准扶贫双赢;二是面向基层培育实用人才。结合茶叶、肚倍、核桃、中药材等优势产业,针对不同乡镇的实际,采取“流动党校”巡回送学、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及各乡镇自主组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16期,使得贫困对象都能掌握一门产业发展技能,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围绕精准扶贫打好基础,夯实“发力点”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归根到底要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去引导、去推动、去落实。县委组织部以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优化组织设置。本着“产业相同、行业相近”的原则,结合竹房百公里城镇带、精准扶贫,打破了以往以地缘结构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方式,按照产业布局,突破行政村界限,创新设置产业党组织,将专业技术特长、发展产业相同和相近的党员划分到一个产业党组织;二是坚持完善乡镇干部“岗位在村”工作机制。在全县254个行政村设立驻村干部工作室,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公示牌,公开驻村干部职务、职责、联系电话等信息,切实做到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三是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办法,确保基层有人管事、有处议事、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
围绕精准扶贫聚好神,筑牢“落脚点”
  当前,扶贫开发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作风状态来保障。我县把“三严三实”贯穿精准扶贫全过程,大力弘扬“严”、“实”作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县委从有关部门抽调16名精兵强将,组成能够担当协调督办全县扶贫攻坚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由1名副县级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与县扶贫办合署办公,增强了工作效能。健全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制度,扎实开展“一进两访”(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活动。建立了干部“双向”约谈及奖惩制度,增强党员干部推动精准扶贫的自觉性。(作者系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县委组织部干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