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出发,向东行走大约20多分钟车程,就来到城关镇刘家山村九组的柳树沟和柴家坡。根据县扶贫领导小组的安排,县经济开发区包保城关镇刘家山村,驻村包保的贫困户集中在该村九组。在册住户31户87人。
九组资源并不差,60余亩田地,70余亩茶园,山场近千亩,水电路基本畅通,为什么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呢?全组61间瓦屋,很难看到一个完整院落。因无人居住倒塌22间,年久失修或山体滑坡的破旧危房27间,安全住房只有12间。
有人认为,九组的脱贫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年轻的走出山外,年老的走进土里。但九组的脱贫之路究竟怎么走?我满怀忧虑和疑问,请教了中心户长,65岁的老党员邓体华,一脸苦楚地说:“组上从一百多人到现在二三十人,有能力的人都走了,走不了的都是老人,加上没有致富产业,看着老百姓受苦,我们干着急呀。”一语道破天机,九组之所以贫困,缺带头能人,缺致富产业。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一要调动能人带头创业的积极性,激发百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要结合资源禀赋,分户量体裁衣,选准致富产业。
一年来,驻村工作队围绕两大核心——生态搬迁和发展产业,致力三个方面——撬动能人带头、选准致富产业、争取外部支持,协调好四方面关系——村级班子成员关系、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助推脱贫行动。
为了鼓励老邓和老柴在生态搬迁上先行示范,我们告诉老邓的儿子邓国仁,不建新房,娶不到媳妇。住上新房,管理好茶园,再发展养殖业,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到时候自然有人上门提亲。我和老柴的大女婿黄朝根算了个帐,现在岳父身体还可以,帮助他把房子建起来,把6亩茶园管理好,还可利用老人的长处,养一群羊,一年下来效益可观。
九组最先动工建房的是老邓和老柴,最先发展产业的也是老邓和老柴。在他们的带动下,九组脱贫行动进了快车道。截止今年5月,14户贫困户中,有4户在城区买房,有4户建起了新房。养牛6头,养羊101只,养鸡150只,新建茶园7亩,种植露天蔬菜3亩。还有6户需要搬迁的贫困户,一户投亲靠友,一户马上开工,剩下4户在八组孟家院统规统建。
贫困户老大姐万真菊说,我再也不担心两个外地媳妇跑了。我问他为什么,她反问道: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要跑呢。(邵传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