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6年06月2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问题导向打好易地搬迁攻坚战

新闻作者:但果堂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8日  查看次数:次  
自4月份省、市、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以来,溢水镇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问题导向,以“首战必胜”的信念,全力做好全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重点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严格程序保精准,着力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家喻户晓,该镇紧扣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对象锁定精准。一是严格按照“三评一公示”的集中安置评定程序,即贫困户互评、群众代表复评、村支两委确评、集中上榜公示,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同步完成系统录入,全镇共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034户2922人。二是严格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全镇集中安置区优先接纳居住在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苦桃河库区、金柏松及川圣边远极贫山区等住房条件差的贫困户。首期集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20户,对有建房意愿的非贫困户实行同步插花安置100户,共计220户,达到“富帮穷、能带弱”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严格按照先对接后建房的流程,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和有搬迁意愿的对象到安置区现场看样板房,看产业园,看整体居住环境,看致富产业培植,进行有效对接,提交申请,与镇、村签订搬迁协议,签字确定一户,规划建房一户。目前120户贫困对象全部与集中安置区实现了有效对接。
严格政策保基本,着力解决房屋怎么建的问题。在按程序要求确认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象后,由专班进行走访核查,确保房下有人,确保按政策建房及基本住房面积保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安置区实际,科学制定规划,将安置区建设与美丽乡村、村庄环境整治、公共服务配套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房屋建设与产业发展。在规划建房过程中严格落实“双限”要求,即限定人均建房面积和限制建房单价,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统一分配,全面建成“庸派风格”特色民居小区。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对2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在工程管理中严格实施招标投标制、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统一公开招标,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责任体系;对200万元以下的集中建房或公共服务配套工程,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竞争性谈判或询价模式,确定施工单位,严把工程“四制”关。三是统一配套建设。坚持把安置区当景区建设,把农房当景点培植,规范建设猪圈、厕所、沼气池等附属物,提高住房的实用性,对安置区循环道路、下水管网、景观河堤同步实施建设,并逐步完善安置区绿化亮化、娱乐广场、就医购物、垃圾收集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    
培植产业保脱贫,着力解决农户怎么富的问题。大力实施“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工程,确保农户收入稳定。一是以东川片区千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发展壮大现有的花卉苗木、珍稀食用菌、大棚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借助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在小东川集中安置区新发展230亩苗木、花卉、葡萄、草莓等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二是以社区化服务为载体,扩宽就业渠道,完善管理体系,新增环卫、保洁、修剪、运输等就业岗位,并提供岗前培训。同时培植30-50户农家乐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保障部分贫困户就地创业增收。三是创新合作共赢模式,走“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实现带动发展。依托五房沟村郧巴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政府出资统一购买种苗,交由合作社集中圈养,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饲养协议,按照协议内容,实现利益分成,有效解决无栏圈、无资金、无养殖能力但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增收问题,降低成本和风险。四是通过技能培训和结对帮扶,依托务工能人带动,有效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就业创收,解决农户无收入来源问题。总之,通过产业支撑,形成多种增收业态,保障贫困户就近就业创业致富,实现贫困户“搬得来、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目标。
(作者系溢水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