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真是好啊!县政府办帮我在县农商行贷款5万元,扶持发展养殖业,帮建牛栏,还请来畜医教养殖技术,为牛搞防疫。”11月18日,城关镇高家庄村4组贫困户孙德斌高兴地说,在产业扶贫项目帮助下,他养牛收入达两万多元。
“我们的帮扶,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给他们带去长久的收益,既‘输血’又‘造血’,让他们有安居乐业的能力。”县政府办驻村第一书记冯成说。为保证扶贫成为长效机制,36名干部与89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在具体帮扶中,采取“一送二理三扶”的方式,使帮扶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送政策、送科技、送金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带着县农商行信贷员深入贫困户家中,宣传落实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惠民政策,了解他们在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按照产业扶贫政策为20户贫困户办理贷款手续,发放贷款105万元。组织开展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知识培训,帮助群众转观念、充脑筋、增技术。
三组贫困户韩世坪年近六旬,守着辽阔的山场和3亩责任地艰难度日,不甘贫穷的儿子和女儿远走他乡打工谋生。去年初,韩世坪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后,萌生了养牛脱贫致富的愿望,但苦于无启动资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贷款购回牛犊7头,到今年已发展到13头,出栏6头,收入4.8万元,出栏生猪2头,收入4000元,加上政策性补贴8000元,总收入6万元,实现脱贫梦想。
理思路、出点子、谋发展。他们积极探索“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由养殖专业合作社为20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猪舍、饲料、疫病防治、养殖技术等服务;通过县农商行政策性贷款,扶持20户贫困户户平养殖生猪20头以上。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借助于养殖基地,助推贫困户尽快脱贫,甚至走上致富路。
“过去是‘年年盼着年年富,年年穿着衩衩裤’。今年在扶贫工作队支持下,贷款5万元养猪23头,全部出栏赚了6万元。”聊及养殖,三组贫困户黄龙兴心里乐开了花。过去,老黄一家7口挤在3间泥巴房里,一年四季勤扒苦做仅混个肚儿圆,是村里出了名的“垮杆户”。今年初,他动员儿子、儿媳和姑娘在外务工,自己在家种地、养鸡和在猪场养猪,总收入达到11万元,不仅脱了贫,还建起新房。
扶项目、调结构、增收入。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村情和民情的基础上,结合村里离城近、交通便捷优势,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茶叶、核桃、蔬菜优势产业。目前,村里建起茶叶基地350亩、核桃基地200亩、露地蔬菜150亩。
“是扶贫工作队帮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二组贫困户陈良玉深情地说。今年刚满花甲之年的陈良玉,丈夫早逝,儿子张旭在县城学木匠。她种植的4.2亩茶叶,由于管理不到位而荒芜,收入低下。去年初,扶贫工作队请来技术人员教她修剪茶树,科学施肥。春秋两季,帮她请工采摘茶叶,今年茶叶收入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