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7年08月2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堵河皮影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2日  查看次数:次  

  堵河皮影戏是一种用竹山地方语音和竹山高腔音乐演唱,用民间打击乐、管弦乐伴奏,带有秦腔韵味的民间戏曲剧种。它包括演唱、耍签子、乐器伴奏、制作影人四个部分。皮影又称“亮子”,它是用牛皮或驴皮加工制作的透明道具。按照剧情需要,雕刻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及其道具,用竹签与线和道具连接,排列在白色幕布之后,用灯光投影的原理,在幕后用灯照射“亮子”使其投影在幕布上,观众便可以从幕前看到动态的影子形象。人工操作、玩耍(耍签子)表演时,根据剧本的故事情节,伴以音乐和唱腔。制作皮影道具的皮子经泡制、刮薄、磨平、上色后,因为能够透过皮子用肉眼看到对面的人或东西,且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故称“亮子”。相传,堵河皮影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据当地的老艺人介绍,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时,带来了一种由宫廷音乐伴奏的传统木偶皮影玩耍游戏,后来流传于民间,演变成为堵河皮影戏。
  竹山深河乡的皮影戏已有千年历史,盛于唐宋、复兴于清中及民国年间。以深河乡的皮影戏为代表的堵河皮影戏,在清朝年间及民国年间,有杨老、蒋传忠、李世瑞、王全友、陈建举等一代皮影老艺人坚持传承活动。1949年前,有杨春江、杨春湖、何荣光、唐全生、柯大模、柯大照、党得胜等一代皮影老艺人持续传承活动。改革开放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繁荣,出现了梁仕位、李茂春、李明华、常开清、虞义政、李胜海、李胜利等热心皮影艺术的传人和爱好者。他们对皮影戏艺术孜孜以求,以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己任,使堵河皮影从濒临失传的绝境中逐渐兴起,并带动了全县皮影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县、乡、村三级政府非常重视堵河皮影等民间传统文化,县文化主管部门对民间传统文化实施保护性政策,扶持、培植、保护堵河皮影演艺队伍,将传承人李茂春等命名为受保护的文化经营户。目前,我县尚存3支皮影戏表演队伍,是十堰市皮影队伍保存传承最活跃的县。



皮影传承人任少勇义演现场。





←竹山堵河皮影戏项目传承人李茂春在制作皮影。

供稿:蒋继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