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经信局作为今年接受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全面督查单位之一,坚持把履职尽责作为争创发展业绩、锤炼干部作风、提升部门形象的“助推器”,紧紧围绕服务县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大局,扭住重点,攻坚克难,倾心竭力,认真履责,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以履职尽责促进各项工作、以工作实效检验履职成果。
一、围绕部门工作创一流,压实责任促提质
一是强化机关管理。修订完善了《机关工作纪律》等21项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人,形成了“干就干第一,争就争一流”的严明纪律和工作作风。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工作责任分工,把经济运行、项目建设、企业培植、精准扶贫、文明创建、综合治理、依法行政等重点工作逐项分解到股室、落实到个人,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实行月度工作述评制度,每月底由各股室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由干部进行评议。坚持问题导向,对收集到的问题精准诊断、精准施策,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实行“问题台账”和“问题事项”交办督办、办结销号制度,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
二、围绕经济指标求进位,强化措施促赶超
一是全面摸清和撑握符合“进规”条件的企业情况,帮助企业完善相关手续,做到成熟一个、申报一个,1-9月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家,全年可新增6家以上。二是引导企业完善管理机制,减少“三金”占用,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去杠杆、降成本,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三是及时将全年工业经济工作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各企业,加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和监测分析,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问题,提升企业生产力。1-9月,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95亿元,增加值12.0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3.5%和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名居全市第三,实现逆势进位,产值和增加值连续7个月保持10%以上增幅,顺利实现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保四争三”目标。
三、围绕重点工作求出彩,强力推进促提升
一是狠抓产业招商。为进一步拉高标杆、补齐短板,我们突出精准招商,围绕智能电子产品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绿松石精深加工等四大50亿级产业群培育目标,大力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型招商,引进智能电子终端、金草堂药业、绿松石综合开发、宝丰深沟50兆瓦光伏电站等一批单体投资超亿元的产业招商项目。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对LCM液晶显示模板液晶显示屏生产建设、秦岭矿业绿松石开发加工、 鑫彩印包装开发等重点项目实行“首席服务官”制度,从手续办理、项目建设、困难协调到项目竣工投产等进行全方位服务,促进项目早建设、早投产。1-9月份,全县开工重点工业项目39个,欧盛科技、绿田科技、黑金刚石材加工、裕源食品100万袋食用菌示范基地和食用菌交易市场、万头奶牛养殖及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三是狠抓供给侧改革。按照“三去一降一补”要求,综合运用财税、市场、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改造升级、重组整合和淘汰压缩了一批铁矿、建材等“五小”企业;加快煤碳产业去产能和铁矿企业整合重组工作,闽胜矿业公司重组办证各项材料已申报省国土资源厅待批。认真落实降低企业成本的有关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争取实行公租房向企业员工配置、公交车向园区延伸、企业培训员工给予补贴等保障措施,减少企业成本性支出800多万元。四是狠抓“技改创新”。围绕改善装备、改进产品、节能减排和两化融合,实施“技改创新”行动计划,培育创新型企业,全县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校企研发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2名企业家被纳入“125”企业家培训对象,4家名企业家被纳入“3331人才工程”培育对象。五是加快信息化产业扶贫。针对贫困山区信息化信号盲点多、资金投入少的状况,开展了全县农村信息化产业扶贫情况摸底调研,会同县铁塔、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5家运营商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重点消除集中居住20户以上的自然村移动通讯信号盲点。争取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广电宽带高清互动电视业务实施费用补贴的通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广电宽带和高清互动电视业务的,每年每户由县财政补贴费用200元,让贫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全县254个行政村中,已建成通光纤、通宽带通广播、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250个,覆盖率达98.4%,今年底前可达到100%;已建成通信基站674个,其中4G网络基站346个,覆盖254个村,实现了村村建有4G网络基站。
四、围绕难点工作求突破,综合施策解难题
坚持巧借外力、综合施策,竭力破解发展难题。一是破解资金难题。引进民营资本投资1亿元设立了竹山海川担保公司,争取由县财政出资搭建了“助保贷”和“助农贷”融资平台,设立了过桥续贷资金池。今年以来,“海川担保”、“助保贷”和“助农贷”三大融资平台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亿多元;通过垫付过桥资金的方式,帮助沛丰粮油公司等企业接续贷款2亿多元。认真筹划和组织银企对接活动,争取十堰农商行对竹山县授信额达40亿元,前9月已为40家企业发放贷款10多亿元。二是破解用地难题。争取国土部门对乡镇发展新型工业项目用地实行优先报批、优先供地,引导企业新上工业项目和技改扩建项目优先进园区。对5家产能过剩企业进行“腾笼换鸟”,盘优盘活存量资产1.5亿元,节约耕地1100亩,新发展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6家,新增产值15亿元。三是破解办证难题。积极争取省、市主管部门支持,今年已为秦巴钡盐、明宏塑编等企业协调解决了有关用地、生产许可等手续和证照办理等问题。四是破解企业盘活难题。采取兼并重组、出让产权、嫁接改造等方式盘活古牛泉酒业、宏志五金等一批“僵尸企业”和濒危企业。古牛泉酒业经过整改顺利通过省食药监局现场复检验收并续办了新的《白酒生产许可证》,正在进行招商盘活和资产重组。完成了宏志五金公司资产剥离重组工作,成立了湖北衡兴锻造公司,促成与武汉厂商签订了首期6000万元的摩拜单车组件生产合同,使企业重现生机。
五、围绕工业发展上水平,强化服务造气场
坚持把服务企业作为经信干部的根本价值取向,使经信干部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发展、服务企业提质增效、凝聚经济发展气场的先行兵和实干家。一是争取政策向企业倾斜。争取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进规模工业企业的通知》、《竹山县园区招商政策》等文件,从土地供应、厂房建设、用工保障、财政金融等5个方面加大对园区招商、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和技改创新的支持力度。争取建立了县四大家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县领导每月至少走访所联系的企业一次,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服务企业在一线体现。实行一名干部联系一个重点企业,机关干部职工经常深入基层,帮助企业减负、增产、增效,真正做到思路创新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经验总结在一线、能力锻炼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5月份,集中1个月时间,组织专班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一企一策”问题清单,争取县政府召开2次专题会和3次现场会,帮助30多家企业解决60多件困难和问题。三是“三进三服”优服务。6月份以来,按照省、市经信委的安排和部署,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开展“三进三服”活动。截至目前,共走访企业55家,收集问题 38个,主要涉及市场、融资、用工、用地、证照办理、设施配套建设等六大类。下一步,将积极争取县领导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企业所反映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困促产、扩规增效”。
(作者系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