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变迁
□ 欣 鸿
我是1984年3月因工作调动,来到竹山这座小城定居的。一晃,34年过去了。34年,或许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小城与人生几十载来说,却是一段抹也抹不去的记忆,割也割不断的情结,绕也绕不开的话题。记得刚来的时候,我住在县门街两间破瓦房里,不但灰暗潮湿,而且生活质量很差。但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洗礼,小城早已脱胎换骨,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楼房变高了。那时候,除了县政府大院和后来的保险公司、供电公司外,几乎看不到什么高楼。自从本世纪初在堵河外滩新建纵横大道后,一栋栋高楼大厦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先有世纪广场、职业中学和县医院住院部相继落成,紧接着,就是千福广场、盘龙上河城、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千福上庸城、滨河广场等陆续涌现。受这一大片土地开发的拉动和影响,国际绿松石城、县一中、五馆一中心、公检法办大公楼以及工业园区等,也很快竣工。城区面积比改革开放前扩大了好几倍,一个现代化的宜居小城格局初现端倪。
道路变多了。那时候,小城虽说也有几条街道,但不如说只有一条独街,串连着若干胡同。如果把人民路看成是一棵树的主干的话,那么所谓的大街、后街、西关街、北大街等就是它的枝丫了。尤其是那大街小巷的泥巴路,到处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时常都浸泡在黄色的泥水中,行人稍不留神,就会摔倒,甚至还会被疾驰而过的车子溅上一身脏水。现在,按照打造“山水绿城、生态玉都”的规划目标,城区已基本形成“四纵八横两环”的道路骨架。我们迈步于小城街头,宽阔的马路一眼望不到边,并且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还有那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花香不断,成为小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市场变活了。那时候,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很多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敢明目张胆经商。人们即便兜里有钱,也很难买到想买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寿康永乐、新合作超市、京东等知名企业都先后落户竹山。珠宝店、KTV、茶庄、网吧、商场,宾馆、餐饮店等遍地都是。随着商贸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既为小城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到了节假日或促销日的晚上,生意便更加红火。人们漫不经心地走在过道里,时而挑挑物品,时而瞅瞅货架,享受着那种闲情雅致的氛围。从堵河钢坝右侧往西走,是专供人们宵夜的地方,一张张圆桌隐匿在装饰伞下,一家人,一对情侣,或几个走得近的亲友……品着各种风味小吃,聊着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一句没一句地拉着家常,情意绵绵地说着悄悄话,那种温馨,那种惬意,那种幸福,全都写在食客们的脸上。
夜色变美了。那时候,小城里隔三差五就停电,所以,家家户户都不得不备上蜡烛或煤油灯。到了夜晚,街上黑灯瞎火,行人稀少,居民们早早就关门闭户。现在,每当夕阳西下,道路两旁的路灯便光芒四射,举目眺望宛如两条色彩斑斓的长龙腾空而起。一群群男女老少坐在堵河岸边的休闲椅子上聊天,观赏夜景,放松一天的疲劳。纵横大道两旁,一对对情人在公园柔和的灯光下散步、交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清澈的河面上,晚风吹来,碧波荡漾,两岸的楼宇、亭榭、灯柱、桥梁都倒映在水里,与月光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居民更多的还是涌向堵河两岸的几个广场,那里花团锦簇,灯火灿烂,让人心旷神怡。音乐喷泉伴随着高亢激昂的旋律此起彼伏,蔚为壮观。露天舞池里闪烁着忽明忽暗的灯光,悠扬、奔放的舞曲响彻夜空,舞蹈爱好者跳着、扭着……和谐有序、丰富多彩的夜生活,让居民们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居民变富了。那时候,小城还很穷,不少居民缺吃少穿,文化生活贫乏,除了看电影、看戏,就是打扑克。小偷小摸现象更是屡禁不止,有人连窨井盖和自行车都偷。现在,居民不仅兜里有了钱,而且文明素质也得到提高。如果你去城里逛一逛,就知道环境卫生比从前好多了,很少见到再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搭滥建、乱泼脏水;假如你去公共场所办业务,也会发现人们都能自觉排队,也很少有人大声喧哗;假如你去赶公交,常常会看见一些年轻人主动给老年人让座,更不用担心你的钱包不翼而飞了……
小城的变迁还很多,数也数不完。这是历届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47万竹山儿女艰苦奋斗的结果,更是国家和省、市大力支持的结果。这里有山,所以稳重;这里有水,所以灵动;这里有雾,所以诗意。竹山,这个曾经十分贫穷落后的地方,如今已赢得“十星级全国精神文明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她将以“十星高地·秦巴强县”为目标,不辱使命,再接再厉,谱写出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