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8年07月06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挡鱼传说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6日  查看次数:次  
  □ 范本庆

  挡鱼,得名于挡鱼河。
  挡鱼河是堵河的一条支流,位于堵河中上游的北岸,与堵河交汇点为钦峪河口,从河口而上五里处又分为两条河,西北方向的小河叫钦峪河,东北方向的小河叫挡鱼河。进挡鱼河两里地有一深不可测的龙潭,潭上方是高三丈有余的岩坎,人称龙潭坎,因龙潭坎挡着下游的鱼不能上游,这条河于是得名挡鱼河。天然形成的挡鱼河,得名很早。
  最早把这条河称为挡鱼河的,或许是范氏兄弟。据《范氏宗谱》记载,明朝时代,时居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南部的范氏宗族范国公、范国根等6位亲兄弟从大槐树下南迁,他们最早的落脚点就在挡鱼河。那时的挡鱼河荒无人烟,土地稀少,范氏兄弟沿河寻找安生之处时,发现了下游的龙潭及龙潭坎,便称这条河为挡鱼河。此后,范氏兄弟就在挡鱼河中游打草开荒,筑寨栖息,直到人丁兴旺后开始建房、盖楼。后来就有了范家寨、范家古楼、范家老屋、竹园、范家客栈等。
  范家老屋和范家古楼的范氏第九世传人范希越,清朝道光六年科举考取贡生,据传获赠金匾一幅悬于门庭,人称“范拔贡(相当于保送的优等生)”,远近闻名。因历史无从考证,金匾不知真假,但范希越的旧居老屋保存完好,尚存青石旗杆夹及青石巨牌。竹园大院、王家坪、油坊街的范氏第九世传人范希环在清朝嘉庆末年考取武庠生(即秀才),其子范第扬于清同治七年科试考取第二名文庠生,范第扬长子范依仁、次子范本仁在光绪二十二年分别在科试中考取一等增生和文庠生。科举及第给范氏宗族带来了人丁兴旺,挡鱼河因范氏宗族闻名,范家老屋和竹园大院成为挡鱼河最活跃最热闹的去处。
  清朝同治十年春季,因上年郧阳府周边遭遇特大旱灾,范第扬毅然捐出自家万余斤小麦,亲自用木船从堵河运往郧阳府,救济受灾百姓。据传同治皇帝得知此事后,亲笔题写“德绍麦舟”对范第扬表示褒扬。“德绍麦舟”四字门扁成了范氏后人的家风和荣耀,也成挡鱼河上下妇孺皆知的典故。这四字至今留存在竹园大院正门门额之上,引人注目。
  在挡鱼河境内,有大小不等、建设年代无可考据的寨、洞、庙、观和寺,有的具有传奇的传说故事,有的沾染历史的烟尘,有的彰显独特自然风貌。挡鱼河上游东岸群山峻岭中就有白马洞、云彩观、三柱香和曾经烟火兴盛的宝莲寺,虽然寺院已成废墟,仅留一棵苍劲古柏和巨石垒砌的寺基,但让人们无法忘记传说中的杨八姐。
  距离挡鱼河30里路的楼台乡塔元村境内,有一峡谷山沟叫杨八沟,据说是宋朝年间杨门女将——杨八姐路过此地而得名。杨八沟多处的大石头上留有脚印似的印痕,像石匠雕刻一般清晰可见,人们传说那就是杨八姐当年的脚印。
  杨八姐是宋朝骁勇女将,居住汴梁天波府,为何千里迢迢来到这偏僻乡间?传说宋朝时,杨家将在抗金卫国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庭器重。一天,皇帝早朝时见有一奏折,反映竹山、房县一带有一铁头和尚,武艺高强,刀枪不入,抢劫乡里,四处横行,危害一方,若不迅速剿灭,日后必将酿成大患。皇帝将任务交给天波府,杨八姐率百余精兵来到此地。
  铁头和尚住在高山上。挡鱼河上游一座高山顶上建有一座石头结构的庙宇,因地势高耸,有抚摸云彩之感,故得名“云彩观”。云彩观西面半山腰有一山洞叫白马洞,只须一人挡住洞口,万人莫入,东面半山腰下一处10亩地大小的平地,建有一进三重四合院的寺庙,因其地势像一朵开放的莲花而得名“宝莲寺”。铁头和尚就活动在云彩观和宝莲寺,他的头坚硬如铁。他的师傅名叫刘自功,在堵河对岩的房县姚坪老君观里修道。铁头和尚是云彩观里的住持,也是宝莲寺的方丈,手下有众多弟子和护观寺的喽 。他仗着自己武功高强,专干烧杀抢掠之事。
  杨八姐率队从塔园翻山过挡鱼河,来到了云彩观南边山下的一处平坦地面,在此扎下营寨。从此,这处就叫“官坪”。杨八姐与铁头和尚交战无数个回合不分胜负。有一天,云彩观一和尚从杨八姐营地附近路过,被杨八姐的人捉住,带入营中审问,和尚透露:铁头和尚并非刀枪不入,只是没有找到他的死穴,这个穴位就在铁头师傅的咽喉处,找准了可一箭致命。但铁头和尚暗自防备,只有在他大笑之时,才会露出咽喉。杨八姐于是有了对敌之策。次日,杨八姐与铁头和尚叫阵交战,在云彩观前开阔地摆开阵势。几个回合后,还是不分胜负,杨八姐便当阵脱了铠甲和上衣,站在铁头和尚前边。铁头和尚一看傻了眼,原来与他交战的竟是一位貌美漂亮的女子,不禁仰天大笑,但没来得及笑出声,杨八姐的利箭已射中铁头和尚的咽喉死穴,只听得铁头和尚“啊”的一声,之后跃起向对面飞去,他要去老君观求救师傅刘自功,飞到堵河上空一下子又落于河中,从此这河里便长出一处沙滩,后来被人们称为“斜奔滩”。
  竹园大院、范家老屋、云彩观等具有红色历史典故、孕育传统家风和带有传奇色彩的古旧建筑,似如沧桑老人,静坐时光之中而不论世事变迁和物转星移,在不被世人遗忘的挡鱼河畔,永葆自己的古典、繁华与清幽。目前,这些建筑已由市县相关部门申报纳入传统村落及文物保护名目,成为省市县媒体关注的焦点,极具旅游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