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9年06月28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 乡 的 变 迁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8日  查看次数:次  
  2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外公外婆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乡——柳林乡,来到县城定居。
  那天,外公外婆起得很早,两位老人平时很少闲逛,可这次却破例地绕村子转了一圈,用那双走惯了山路的腿,再踏一踏乡间的羊肠小道,再看一看这儿奔流不息的河流、自由飞翔的小鸟、房前屋后的树木……这些平凡的一切,突然变得那么重要。
  虽然留恋故乡,但外公外婆还是离开了。他们来到陌生的城市,尽管购物、就医、娱乐、起居都比从前方便很多,但老家那朝夕相处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却在他们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烙印,挥之不去。他们总想有一天能重归故里,亲身感受一下故乡的变迁,但最终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带着外公外公的遗憾,我趁着空闲回到故乡,感受着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气息。
  如今的白河口——柳林老集镇的一砖一瓦,已经全部沉入寂静的水底,曾经的繁华随着龙背湾水库蓄水的上升凋谢于历史的长河中,而取而代之的洪坪——柳林新集镇则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巍然屹立在鄂渝交界的大巴山深处。
  站在洪坪汪家梁子俯瞰新集镇全貌,新集镇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特色地形地貌,沿河分为“两岸三区”,一桥飞架南北,将行政服务办公区、文教区、商贸居住区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颇有点“武汉三镇”的味道。和老集镇建筑风格不同的是,新集镇皆为徽派建筑,飞檐翘角,雕镂精湛,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移民户家里都装上了各种家用电器,交通、通讯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乡中心学校,郁郁葱葱的绿化带里“我从这里起航”、“书山有路勤为径”等石刻文化为校园增添了四溢书香,新建的教学大楼和教师周转房排列整齐,学生公寓、餐厅礼堂、球场跑道等标准规范。学校还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在70多平米的展示墙上,悬挂着堵河源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图片、学生剪纸、师生书画作品等。室内陈列着堵河源特有的奇石、八十年代的农具和生活用品、七十年代的笔墨纸砚,彰显着历史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我的出生地——民主村,已经找不到先前的影子了,一幢幢欧式风情的别墅洋房拔地而起。有些家庭的院落里,还建起了花园或凉亭,种植各种花卉和藤蔓植物。夏日里,凉风习习,雅致安静,在绿荫下或看书、或绣花、或拍古今,那便是生活的明媚。
  为了让日子越过越好,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外出务工了,而留下来的人也没闲着,他们除了种好菜园,保证日常用度外,再就是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集中精力种烤烟、兴药材。听乡亲们说,如果风调雨顺,种烟兴药不亚于打工,甚至还来钱更快。
  故乡自古以来就人心善良、民风淳朴,大巴山和堵河源一个坚韧一个柔情,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柳林人。坚守大山,邻里即是至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亲在这里蔚然成风,作为全国道德模范的刘学举不是孤立存在的,柳林乡还有很多很多个刘学举。
  大山总是那样骄傲地挺立着,小溪的水也不停地流淌着。这山、这水,一起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见证了世事的变迁,曾经为了生存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恐怕连做梦也没想到,乡村的变化竟是如此的迅速、如此的新颖、如此的真切。放眼望去,他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简直就像一个如诗如画的花园,穿行其中,走走古道,看看山林,听听水声,拉拉家常,想想心事,便是最好的去处。
  远在天国的外公外婆,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故乡,这就是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壮大的柳林。(谢心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