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9年08月0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 栗 记 忆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2日  查看次数:次  
黄栗,它没有多少为人称赞的文化和经济特色,在全县17个乡镇254个村当中它也并不是很起眼,甚至于已经黯淡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但它却在我心中一直骄傲的存在着。
许多年来,它默默无闻,伴随我的出生成长,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好。无论时代的巨轮怎样快速前进,都掩盖不了它曾历经的沧桑过去。
黄栗,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 ,就已经是独具规模的政治中心了,供销社、粮管所、财政所、国地税以及所有的政治机关,全部聚集于此,直到90年代初,黄栗逐渐变成了乡政府,容纳了附近的垭子街、桂坪、水田、柳家庄、喻家塔、曹家湾、漆树扒、双河等24个小村,足以见得它曾经的繁华。此心安处是吾乡,人们常说:熟悉感让人觉得安心,那么,这个我土生土长的地方已然承载了我的安心,这份安心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在黄栗这片热土度过的那些快乐温馨的日日夜夜。我目睹着它在悠悠岁月中悄无声息的变迁,它见证着我在漫漫成长之路上一次次的蜕变。
1997年,我出生于黄栗漆树扒村,打我记事起,便只听起身边人说道,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了黄栗这个名字。家里的抽屉里,有一沓泛黄的相册,相册里留有一张照片,照片里是父亲在黄昏下露出的灿烂笑脸,穿着解放后期的黄球鞋,一身军绿色的服装,骑着旧式的自行车,背后是一片红砖砌成的围墙,围墙上写着几个大字,这张照片里蕴含了父亲年轻时的那个时代里许多的生活缩影。听父亲说起 ,这一片红砖围墙里面就是黄栗粮站,也是当时的粮管所,要凭借粮票进里面去换粮食。粮站的左边就是黄栗小学,我曾在这里读了四年书,粮站的右边是种子站,旁边还有卖农药的、卖化肥的,化肥店的对面就是黄栗合作社。里面五金百货,一应俱全。这片地区就是黄栗的中心地带了,沿街顺着坡路往下走,还会看到黄栗中学,这几个聚集的地方彰显了黄栗应有的地位,这是当时最繁华最热闹的集镇中心。当然它也有幽静之处,一条条小巷,曲曲折折,一边勾连着老街,一边伸向河岸,春夏秋冬,总以不同的面貌展现给世人。
我的小学最初是在村里的漆树扒小学读的,四面环山,极其简陋,全校学生不足40人,却都在一间教室上课。自三年级开始,漆树扒小学就被废除了,合并到了黄栗小学,黄栗小学离家比较远,每天走读,坑坑洼洼的土路一走就是一个小时,为此,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路队制度,中午回家午休跟着路队走。每个星期日从家走去学校,父母会给我们装好三天的菜,记得学生上学的时候手里都会提一个小红桶,里面装着已炒熟的家常菜,而今我时常感慨,现在的学生教育环境的优越。
仍记得,黄栗小学是当时附近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学校,很多村子的家长稍微条件好一点的都会把孩子送过去读书,我很幸运我遇见了我的老师们,如果不是他们的教育引导不会有现在的我。每次回家去我都会去看望他们,给他们讲讲外面的变化、聊聊过去平静岁月里的美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栗这个地方也步入了新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高楼、新兴的超市以及新式的教育。这些进步不仅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便利。现在的黄栗学校已经先进许多,各项设施一应俱全,专门的实验器材,教学楼一年一年修整,再加上近几年政府的扶持,学校早已不是曾经破败不堪的模样,它正以崭新的面貌继续承担着黄栗片区的教育大计。
黄栗,陪伴我度过了五彩的学习生涯,承载了童年所有晶莹剔透的记忆。每一条曲折的小路上有我走过的痕迹,每一棵树木记录着我的成长,每一家店铺都有我光顾过的身影。“经年不觉水长流,岁月无痕暗沉香”那些岁月,那些故事,那些年代的剪影,在我的记忆里像一坛老酒愈久弥香,像一杯清茶,甘之如饴,像柔和的风轻轻掠过心田,倍感温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