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上学时,看电视上的记者辗转祖国大江南北实时播报新闻,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毕业后,我怀着十二分的向往加入了新闻记者这一行列。
我以为做一名记者,是潇洒地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拍摄靓丽的风景,是采访政大人物,倾听他们人生的起落……不想,记者却是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不是在采访,就是奔波在采访的路上,回到单位又一遍遍整理素材、修改稿件。
从事新闻记者几年来,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写出生动、真实的报道和文章?“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方面的讲话为我指明了道路,我明白只有自觉践行“四力”,守初心、悟初心、践初心,做一名有温度有深度的记者,才能写出好作品、好文章。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一线、基层涌现出大量可歌可赞的先进典型、动人故事。而这些正需要作为记者的我们去记录、去传播。
2015年9月7日至8日,省委省政府在我县召开全省贯彻贵州会议精神精准扶贫现场会,我县组织策划了《竹山县精准扶贫模式探微》系列报道。10余名同事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采访、撰稿工作,从“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贫困户”等9个角度,全方位聚焦探索我县扶贫新模式,于2016年3月起陆续在县内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市级主流媒体发表,并在2016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评选、第三十四届(2016年度)湖北新闻奖评选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是汗水浇筑的,在我身边,年近花甲的老同事党世根从业二十余年来,作品剪报摞起来有一人高,所撰写的新闻作品逾百万余字。当年,党世根前辈在采写全省优秀党员、时任麻家渡镇刘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刘自全的长篇通讯《跨越死亡线的村官》时,六进刘家河、七次易稿、五改标题,最后完成的感人故事,让读者深深震撼。我想,正是有像他这样肯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的记者,才能写出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春风化雨万物新,春雷催征马蹄疾。”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加强“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广大精微、“脑力”的深思熟虑、“笔力”的表达呈现,更好地反映竹山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讲述竹山故事、传播竹山声音、弘扬竹山正能量,为竹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竹山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县融媒体中心 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