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想说的是:精准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感触最深的还是乡村的巨变给我带来的幸福感!而陈叔一家让我亲眼见证了扶贫成果。
陈叔是小姑子的公公。话说2004年对这门亲事的时候,作为农村老传统“长哥比父,长嫂比母”,我这个嫂子是很不满意的。毕竟小姑子跟着我在小城里也呆了几年,我还是一门心思的想给她找个城里的婆家。她却执意要嫁给小学同学——陈叔的儿子。
依稀记得出嫁当天:天刚刚亮,结亲的都过来了,拉嫁妆的车子停在河对岸公路上,婆家请几个了壮年小伙子抬嫁妆到家。当时,小姑子住的地方有条河没架桥,抬嫁妆的小伙子踩着上冻的青石板,一不小心就差点掉到河里。到小姑子婆家还要爬一座半山坡,两间土坯房孤独的屹在半山上,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电器……
十年来,小姑子一直和丈夫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我们也就很少去他家看看。近几年,到乡镇工作机会多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诱惑着我们踏上回老家的路。上月周末,陈叔盛情邀请我们上去住两天,于是欣然前往。
车子一路前行进入竹坪乡,映入眼前的是满山满畈的茶树,如一块块碧绿的地毯,覆盖着坡岭沟壑;一幢幢别致小楼,依山就势,散落在七沟八渠。踏进盛夏的马鞍山村,路旁整齐摆放的环保垃圾桶、干净的入院路、窗明几净的两层楼安置房,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标准配置。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大大改善、厕所革命、绿地绿化建设、污水管网建设让该村旧貌换新颜。这些喜人的变化只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陈叔家5口人,2015年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底住上了125平方米的易迁安置房,楼上是几间卧室,还外带一个大露台,露台顶上挂了一溜边的腊肉,下面还种了十几盆绿植;楼下是厨房、卫生间、客厅,生活设施样样齐全。当地政府从农民实际出发,在后院统一修建小猪圈、鸡舍、柴火棚。
勤劳的叔婶一刻不愿意闲,婶婶每年养猪4头,卖两头、杀两头,散养土鸡数只,春天还摘茶叶卖……叔叔除管理自家责任田、茶园、香菇大棚外,还捡种了几亩抛荒地,农闲时也在集镇打零工,日子过的还算不错。原先,陈叔多年的心病就是要改变居住环境,想攒够钱把土房拆了盖上楼房。如今,他家正好赶上好政策,从半山腰搬到了公路边,叔叔一家真是乐得心花怒放。
我们一家参观完陈叔家的小洋楼,婶婶的午饭也熟了,满桌盛肴。小姑子一边端菜一边开心介绍:青菜都是自己家种的,没有农药的;腊肉和猪蹄子汤是婆婆自己喂的猪,都是吃粮食和猪草的;鸡子也是自家散养的,苞谷酒是公公自己烤的……饭间,大家举杯同庆,边吃边聊,气氛极其热烈。
在陈叔家吃了晚饭,我们就去家门口的广场散步,大姐大婶们开心的跳着广场舞,小朋友们在健身器材上玩的大汗淋漓,几个老汉笑眯眯的在聊天:“我今年茶叶套种玉米好收成啊”,另一老汉接话:“以前都是农民上交国家钱,如今国家给我们发钱,政策太好了!我们要把身板养好点,多活几年……”作为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虽然没有城镇热闹,但路灯依然明亮……
漫步宁静的村街,吹着习习凉风,不禁思绪杂陈:如果不是党的农村政策好,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后期的维护、农村居住条件的巨大改善都不可能实现!回到陈叔家洗漱完毕,享受着山村的宁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耳听着稻田里的蛙声恬然入梦,一夜安然。
“幸福不是等来的。党的政策好,八十岁老汉砍黄蒿,一日不死要柴烧,还是要靠自力更生来获得幸福。”我们临行前陈叔如是说。沐浴党的阳光雨露的何止陈叔这一家?那就祝福广大的农民朋友们安居乐业,尽情享受党和国家送来的清泉吧!
(作者单位: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