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1000米的柳林乡洪坪村,独居于崔家湾的57岁村民崔维军带着父亲和儿子,三代人在大山深处精心呵护着素有“百花虫”之称的蜜蜂,用执着和勤劳酿造“甜蜜事业”。
眼下虽是酷暑难耐,但崔维军依旧忙过不停。这两天,崔维军带着儿子崔超勇正忙于去山上割蜜。山外蜂蜜已割了好几个月,但崔维军却刚开始。由于海拔位置高,这里的花期要晚于山外,蜂蜜成熟期也相对较晚。对于崔维军来说,打造让每个客户放心的“崔家蜜”才是关键,“崔家蜜天然、纯正,崔家蜜是良心蜜、放心蜜”,崔维军笑着说。
其实憨厚老实的崔维军一直靠种植5亩责任地维持生计。2014年,看着76岁的老父亲崔德兴仍坚持养蜂,崔维军动心了,也决定养蜂“父亲养了60多年蜂,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要接过他的接力棒,把蜜蜂产业做大做强。”崔维军说,自己养蜂,更多的是能够照顾年迈的父亲。
在父亲手把手的教授下,崔维军当年4月养殖了20桶蜂。就在崔维军信心十足地养蜂时,意外却发生了。一次,崔维军在察看蜂箱时,从4米高的树上摔下,致使左耳失聪,左手功能性障碍。
崔维军没有退缩,依旧坚持养蜂。让他担心的是父亲坚持了60余年的养蜂法,“传统养殖是靠天吃饭,有时一桶能割三、五斤,有时一斤都没有。”崔维军说,由于“靠天收”,每年辛辛苦苦地忙碌,换来得的收入却很少。
2018年,由于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加之管理不善,崔维军养殖的60桶蜂只剩下了10桶,让他痛心不已。转机出现在2019年,那年全县组织养蜂技术培训,崔维军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回到家后,在国烟工作队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崔维军决定抛弃传统养蜂法,改用新式蜂箱养殖,当年养殖了20箱,割蜜290斤,实现收入2.9万元,让他看到了希望。
2020年,长年在外打工的儿子崔超勇决定留在家中,和父亲崔维军一起养蜂。在儿子崔超勇的帮助下,崔维军发展养蜂130箱,当年割蜂900斤,收入10余元。今年,崔维军又决定将养蜂规模扩大到200箱,可实现收入20万余元。
崔维军还有个愿望,就是带动本村和邻近的村民们和他一起发展养蜂产业,将“崔家蜜”销售到县内外乃至全国。 (王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