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秀丽的竹山半岛。小岛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堵河、霍河、北星河三河交汇,竹山、虎山、莲花山犹如三个威武的将士日夜为古城站岗放哨。
半岛山多、河多、沟多,就是桥少。据竹山地名志记载,建国前,城关镇只有两座桥:一座是城西由四块青石条搭成的小石桥,因这座桥距县城两华里,俗称“二里桥”。另一座是二郎庙前、樱桃沟下的石拱桥,据说这座桥是古时候由一位行善的寡妇投资兴建的,人们对这位善良的寡妇没齿不忘,称这座桥为“寡妇桥”。而日夜奔腾、涛涛不绝的堵河上面,却没有一座桥。南来北往的人出行,只有靠设在南门河、东门湾、将军潭和悬鼓州四个渡口的木制渡船来回地漂。渡船载重量小,而赶渡的人络绎不绝、心急火燎,稍不注意,船打人翻,堵河上下几乎每年都会传来噩耗;若遇到洪水季节,渡船停摆,交通中断,两岸的百姓只有望河兴叹,急得搓手顿脚。
竹山人盼星星,望月亮,朝思暮想,有朝一日堵河之上能架一座桥该多好啊!
1971年,中共竹山县委、县政府为了顺应民心、造福于民,从省里请来工程师和专家,开始兴建堵河大桥。
1973年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诞辰52周年之际,堵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桥建成通车。从此,南北天堑变通途,竹山人欢歌笑语庆胜利,一个个心潮逐浪高!
2003年4月,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关注民生,促进城乡交流和经济发展,又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在大南门与南门菜园之间架了一座钢桁桥。这座桥虽然不能通汽车,但它方便了莱农的出行,促进了市场繁荣,为堵河两岸的老百姓送了一份价值最高的“劳保”。
2007年,竹山人翘首以盼的潘口水电站动工了,因水利工程需要,又在钢桁桥下方建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这座“堵河二桥"的建成,大大减轻了堵河一桥的负荷,给竹山发展铺就了一条快车道。
2008年,随着竹山国际绿松石城开发工程的启动,县委、县政府又在绿松石城前架了一座桥。许多老人看到这座桥即景生情、摇头晃脑,有的给它取名叫“御河桥”,有的给它取名叫“莲花桥”……
2013年10月,位于纵横大道堵河文化广场与南山公园间的圣水大桥,又建成通车了。这座“堵河三桥”的峻工剪彩,让城镇、乡村手携手,居民、村民相拥抱。
2020年7月,正值山城的干部、群众漫步在母亲河畔,尽情欣赏着桥文化,品尝着改革开放给竹山人民带来的丰硕成果时,具有传奇色彩的霍山坡下、将军潭上又奇迹般地建成了一座中间通车、两边行人、造型奇特、古色古香的廊桥。
当以上几座桥上车来车往、穿梭不停时,五福景观桥又“展开双臂”,将新城、老城连在一起,为老百姓开辟了一条平安、舒适、幸福的人行桥。
如今,竹山境内、堵河上下已有十多座桥。真可谓:堵河似锦、桥梁如网、车水马龙、彩虹道道、美景如画、游人如潮。那老桥、新桥、人行桥、公路桥像一幅水墨丹青的国画,让您、让我、让他(她),让所有的竹山儿女感受到如今的故乡多么温馨!多么美好啊!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当我如痴似呆地欣赏着这幅由堵河儿女亲手泼墨的“国画”时,忽然从青山绿水、万花丛中传来悦耳、动听的歌声:“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立功劳……”
故乡的桥造福于民,人人称道!它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像新时代的锦绣地标。
啊!桥呀桥,故乡的桥!您让我一饱眼福,您让我陶冶情操,我为您骄傲!为您自豪!
(作者系县文化和旅游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