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考察,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总书记的话,为扶贫工作点明了要害,指明了方向,也就是扶贫工作不是遍地“撒胡椒面”,而是要注重精准,落脚到精准,把扶贫攻坚这个难题解答。
一是扶贫底数要精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摸清扶贫底数。底数都搞不清,就好比盲人摸象,工作也就无从开展。要做好精准识别,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谁是贫困户识别出来。根本是做好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步骤,取得第一手完整的资料,为扶贫帮扶打下基础。
二是扶贫队伍要精干。扶贫开发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如期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必须打造一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乐于奉献、作风务实、高效精干的扶贫干部队伍。首先,必须要熟悉农村工作。农村工作有大学问,复杂性、艰苦性不言而喻。如果扶贫队伍不懂农村工作,做事情不结合农村实际,瞎搞一通,最后,效果一定不佳。其次,必须热爱农村工作。都说农村是个大舞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但有许多人觉得农村条件艰苦,不愿到农村工作。扶贫队伍必须热爱农村,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出现反复和变化,开展工作不能仅凭热情,而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要有“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气概。
三是扶贫工作要精细。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贫困人口的条件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以往的粗放式的扶贫模式,根本不可能完成在2020年前脱贫的任务。扶贫必须要走精细化道路: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给予具体支持,一家一户回头看扶贫效果。对于住房困难的群众,政府应该首当其冲的为其解决安居难题;对于存在“因病致贫”的家庭,政府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医疗状况;对于缺乏致富经验、缺少技术支持的困难群众,政府应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把致富的技术和先进经验送上门。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才能真正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燕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