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土地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山区常常是贫困人口的集聚区,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走差异化竞争道路,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山区在产业扶贫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有不少地方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使产业扶贫的应有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设法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对做好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部分群众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发展特色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地区干部群众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害怕失败,因而不愿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谋出路、图发展。
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与效益偏低。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产业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见收时间较长、市场相对较远,因此,有的干部群众对产业扶贫持谨慎、观望态度,有的则是在上级的推动下“被动调整”,导致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山区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体力明显偏弱,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山区耕地差异大、分布散,人均耕地面积小,生产规模有限,这种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使贫困山区发展产业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但目前贫困山区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建设主体缺乏人才,二是服务部门缺乏人才。
二、对今后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
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要加大对当前农业形势和产业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全县干部群众清晰地认识到,山区农民只有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脱贫致富奔小康。
加大投入、做强产业。加大对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将项目资金向发展产业倾斜,同时降低农村小额贷款门槛,增加小额贷款额度,设立返乡农民创业基金,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问题。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要对山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与“带头人”。
建好合作组织,促进“抱团”发展。一是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和管理;二是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支持农业企业壮大发展,发挥农业企业在产业脱贫中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建设人才队伍,搞好产业服务。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建设梯级人才队伍。一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二是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四是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产业发展多做贡献。(作者系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