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我带领一个由6名同志组成的工作队,来到精准扶贫联系村之一的宝丰镇新河村,安营扎寨开展工作。我们每天起早贪黑,走村入户,和帮扶对象倾心座谈,因户制宜帮助制订脱贫计划,许多情景令人动容,许多问题引人深思。
“25块一只鸡”钱找谁要
一大早,我们直奔离驻地10多里远的5组。公路走到尽头,又爬了一段山路后,稀稀拉拉的几户人家出现在面前的山沟里。听到狗叫,围上来几个妇女和老人,知道我们是扶贫工作队员后,他们七嘴八舌地向我们打听对贫困户有哪些扶持项目。一名妇女问我:“听说县里对我们贫困户养鸡养猪有补助,说养一只鸡给25块钱呢,我养了10多只,钱找谁要?”我知道,这是前期政策不明朗,宣传不到位造成的误解,于是笑着解释道:“大嫂,县里是鼓励大家发展养殖业,也有资金奖励,不过,是鼓励大规模养殖呢。你养的越多补助越多,不是养一只鸡给25块,而是养鸡达到50只以上,每只补贴10块钱……”接着,我们便将县里“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重点是产业扶持政策认真地对他们进行宣传解释。末了,我不失时机地说:“你看,这里有大片撂荒的山场,趁政策好,你们可以大规模地养鸡养猪或是养羊养牛啊。”一位大妈高兴地表示,要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养上百十头牛羊。看来,这精准扶贫的政策宣传,是不能有丝毫走样,一定要深入透彻才行啊。
任初党眼里闪过一丝亮光
看到家住1组的任初党,我们全体队员心情沉重。才40岁出头的他,脸色苍白,身体浮肿。全家住在一间老生产队的破房子里,后面接了一间厦子,四面漏风。他生有一儿一女,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儿子今年12岁,5岁时做了心脏手术。16岁的女儿去年也做了心脏手术。家中欠下巨额债务,妻子只好常年出门打工,但村干部告诉我们,他妻子实际上已经离家出走了。我们向他宣传扶贫政策,鼓励他发展项目,改变居住环境,他目光呆滞,总是摇头,叹着气说:“不消想得,过一天算一天……”。目前他主要靠给人杀猪和开一辆三轮摩托挣点收入。看着他弱不禁风的病体,问他是什么病,竟然说不知道,原因是没钱去医院检查。队员们好心地让他一定要去查病治病,他仍然是摇头、叹气。我拉近椅子,认真地向他宣传对贫困户的医疗救助政策,同时表示将尽己所能,通过爱心组织“竹根联盟”对他的儿女读书进行资助。就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任初党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我知道,那是他重新燃起的对生活的希望之光。在农村,像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很多。精准扶贫,重要的是要扶起他们战胜困难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啊!
汤唯林家年猪死了
特困户汤唯林家独门独院孤零零地坐落在河沟边,我们刚走到他家房后,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边挖红薯边向我们连比带划地嘟囔:“年猪死了啵……”这是汤唯林的嫂子,是个精神病人。工作队员王小婵是今年我局新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从踏进她的包保户汤唯林家那一刻起,小姑娘眼角的泪花就没干过。这是一户特殊得让人心酸的家庭:全家4口人,63岁的汤唯林是户主,81岁的叔叔长年瘫痪在床,64岁的嫂子疯疯癫癫,61岁的老伴是个聋哑人。一排底矮的土坯房,檐下凌乱地堆放着玉米和柴禾。房前的猪圈里躺着一头200来斤的生猪,身边吐了一堆白沫和鲜血。汤唯林告诉我们,头天晚上还好好的,早上起来就死了,对他家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汤唯林其实有个儿子,14岁就出门打工,多年没有回家。“太穷了,房子又破,儿媳妇都找不到。”看到老汤有建房的打算,我们极力动员他趁搬迁扶贫的好时机,参加十户联建,并详细向他介绍了具体扶持政策。“当真有这好的政策?太好了!”汤唯林高兴得脸上泛起红光,一袋袋咂着旱烟,透过袅袅飘升的烟雾,我看到他在勾画着美好未来。
在村上住了一周,周末回家之前,我接到自己的包保户宋进兵打来的电话,他远在甘肃打工,打算干到年底领了工资就回来建房。他客气地问我,能不能把县里扶贫政策都发给他,他要认真谋划明年的路子。我爽快地答应了,并明确告诉他:后面的路,会更宽,更广阔!(李荣山)
(作者系县人社局驻宝丰镇新河村扶贫工作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