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21年12月03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路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3日  查看次数:次  
□ 贺进修

  故乡一直是游子内心永远的牵挂,常常怀想起故乡葳蕤的群山、清澈的河水,特别是故乡的那条路,穿越时光和记忆,如母亲脐带般一端连接着故乡的土地,一端紧系着我漂泊在外的心。
  故乡地处鄂西北大山的褶皱里,在竹山西部的一个边远乡村。沿集镇向上,一条路沿河曲折迂回,蜿蜒向前,在这山脉之间通村入户,绵延至大山深处。我的童年、我曾经的家园就在这条路的最深处。这条路啊,承载着故乡人走过岁月的艰难脚步,也记录着父老乡亲们生活的沧桑变迁。
  八十年代初,从故乡到集镇上的这条路是最简易的乡村路,道路坑坑洼洼,砾石遍布,极其难走。特别是从我家出来去往乡村小学的这六七里路,更是艰难。当年还没有机耕路,乡亲们在陡峭的山间凿出一条羊肠小道,路两旁长满山竹和野芦,外边是陡峭的山坡。为了上学,我们一院的孩子,每天往返于这条山路上,特别每天清晨,小路两旁的路边草藏有一身的雨水,尽管我们已经把裤管卷的老高,并用竹棍不停敲打露水,但还是湿了双腿,湿了脚丫。更为苦涩是,一旦院子里出现需要急救的病人,难行的路就像一道屏障,让乡亲们苦不堪言。
  2015年,根据全县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我有幸参加了扶贫行动。巧的是我们单位联系帮扶的村正是我的故乡,这让我有机会参与并见证了故乡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作为深度贫困村,乡亲们的贫困程度和生活现状让人揪心。随着县、乡工作队进驻村里,扶贫工作会议一次次召开,精准脱贫的战鼓在山间擂响,田间地头到处活跃着工作队员们忙碌的身影。按照中央“五个一批”的扶贫工作指导意见,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关于家乡东河流域的扶贫思路便清晰起来。
  修路成为父老亲们的最大期盼,也是解决出行难、促脱贫的头等大事。2016年,东河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按照“高标准、严质量、致富路、管长远”的建设要求,整条路进行了裁弯取直,削凸填凹,路基拓宽。经过一年的建设,一条宽阔平坦的通村水泥路在这山间建成了。乡亲们做梦都没想到,在家门口能有如此平坦、宽阔、通畅的大路,特别是在河对岸又新增了一条循环路,解决了徐家湾、油坊两个院落上百户人口一直不通车的历史。故乡的新路就像一条逸动的飘带在山间流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路通了,给闭塞的故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原先外出需要颠簸近一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十几分钟就到达了,快捷的超出想象。这条路像故乡发展的大动脉,在精准脱贫的行动中更是显示出强劲的力量。
  路通畅了,故乡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路的两旁建了起来,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安置房,在青山绿水间分外夺目。故乡山沟里的乡亲们昔日住着泥土房,黢黑的墙面,满屋的烟尘,整天烟熏火燎,如今都住进了楼房,享受着城里人同等的生活环境,大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山沟里也建起了幼儿园、福利院,学校也焕然一新,村卫生室也像模像样了,村委会真正成为基层干群活动阵地。
  道路通畅了,医疗和教育有了保障,家乡人的目光不再垂涎于外边的世界,在外漂泊务工的回来了,山村又涌动着无限的活力。
  脱贫增收是最大的关切,有稳定的收入才是让家乡人脱贫致富的关键。一场关于农村发展模式的变革在故乡展开,在外创业能人回到了故乡,开办了养牛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迅速推广;昔日撂荒田地现在种上了果树、茶园;办起了养鱼、养虾基地,脱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山乡兴起......
  曾经,回故乡是一种艰难的旅程,而今,回故乡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常常想带着家人,驱车奔向回家的路,让心陶醉在这山水之间,置身在故乡的怀抱里流连忘返。
  故乡的路,让人如此梦牵。
                                             (作者系县作家协会会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